
日光性角化是什么病?
日光性角化病
一、定义
光化性角化病(Actinic Keratosis, AK),又称光线性角化病,日光性角化病、老年性角化病,是长期日光暴露所引起的一种癌前期病变
二、病因及危险因素
长期日光(紫外线)暴露可引起 AK,电离辐射、热辐射、紫外线、沥青、煤焦油产物等亦可引发本病,患者遗传易感性也起一定作用
三、流行病学
老年人、浅肤色类型和慢性日光暴露者容易发生。
AK 的患病率在高度紫外线暴露地区中最高。据报道,澳大利亚 40 岁以上人群 AK 患病率在 40%~60%[3];英国报道,在>60 岁的人群中,患病率 19%~24%;估计在美国患病率达12%
我国总体临床患病率(就诊患者人群中):2008~2012 年间,就诊于两院皮肤科的患者总临床 AK 患病率为 0.52%,每年患病率位于 0.30%~1.20%之间。
四、AK 疾病进展过程
经典的进展过程中,异性细胞从基底发生,逐渐累及到表皮下 2/3 至表皮全层,之后侵袭至真皮层。当异形细胞仅局限在基底层附近时,也有可能直接侵袭至真皮层。
单个 AK 进展为侵袭性 SCC 的风险在 0.1%~20%之间;多发性 AK(超过 10 个 AK)
患者 5 年内发生 SCC 的累积概率可能达 14%。AK 患者发生 SCC 的风险随着AK数量的增多而升高。高达 82%的 SCC 发生在 AK 皮损内部或邻近部位。
AK 皮损中不典型角质形成细胞仅局限于表皮中,直到发展为侵袭性癌之前没有转移的风险 。但由于从临床、病理评估手段均无法预测某个 AK 皮损是否会进展为 iSCC,目前建议所有 AK 皮损应予以治疗
五、AK 的临床表现
(一) 临床表现
AK 好发于头、面、颈、躯干上肢、四肢等日光暴露部位。皮损初发为淡褐色或灰白色圆形、不规则形角化性丘疹,直径 0.5~1cm,边界清楚。表面覆盖干燥粘着性鳞屑,周围有红晕,偶见角化明显、增厚呈疣状;单发或多发。无自觉症状或轻痒,也可伴有疼痛。

六、AK 的诊断
大多数病例可基于临床表现诊断。尤其适用于在慢性曝光部位有触痛提示皮损有癌变的可能。当皮损表现出硬化、面积大(直径>1cm)、生长迅速、出血、红斑和溃疡时,需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以明确诊断。近年来认为,皮肤镜可协助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 AK。
皮肤镜辅助诊断 AK
临床上将 AK 分为三级,分别有相对特异的皮肤镜模式 :
1 级,轻度可触及,皮肤镜下以红色假网状结构为特征,表面可有散在的白色鳞屑,或可见波浪状血管;
2 级,中等厚度,表现为“草莓结构”,假网状红斑基底上混合有白色至黄色的角化性毛囊开口,角化扩张的毛囊开口周围多伴有白晕,又称“靶样毛囊”;
3 级,角化过度型,表现为覆有鳞屑的黄白色背景上有开口增大的毛囊并充满角栓,或表现为黄白色不规则区域的明显角化过度。
七,日光性角化病的治疗
目前日光性角化病AK治疗方案的制定主要考虑皮损的分布。按照日光性角化病AK皮损的分布,可分为孤立性AK和多发性AK,孤立性AK多采用针对皮损的治疗方法,如冷冻、刮除术、手术、光动力治疗、外用药物等,而多发性AK多采用针对局部区域的治疗方法,如光动力治疗、外用药物、化学剥脱、系统维A类药物等。光动力疗法既能针对单个皮损,也能针对局部病灶区域。
ALA-PDT因其对肿瘤组织具有较好的选择性、无明显痛苦、创伤小、不受皮损数目和部位的限制以及可重复治疗等特点,已作为一种新兴肿瘤治疗手段倍受关注。光动力治疗日光性角化病见效快,美容效果好,不留疤痕,并且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改善皮肤光老化
本文是张弛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