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斜疝和鞘膜积液手术到底怎么做?
各位宝爸、宝妈、宝宝们好,我是小儿外科医生 贾晋荣:
腹股沟斜疝和鞘膜积液作为小儿外科(小儿普外科、小儿泌外科)最常见疾病之二,临床上常常听到宝宝家长心怀忐忑地问:“大夫,斜疝手术(鞘膜积液)手术怎么做啊?是不是要用补片啊?”等等……

紧张
OK,今天说书人就跟大家简单聊聊这两种疾病的手术操作(放心,只说说原理啦,其它血刺呼啦的东西咱们不涉及)。
首先,提前说明一下哈:在小儿外科,斜疝与鞘膜积液的手术操作步骤基本相同,只是手术名称不同而已,所以我下面讲的手术操作,适用于两种疾病哦。

关于腹股沟斜疝、鞘膜积液的来源主要是腹膜鞘状突未闭合而导致发病。说书人在之前的文章中已有简述,感兴趣的家长可移步参阅《简单讲述小儿斜疝-还有鞘膜积液-还有Nuck囊肿》,简而言之就是因为宝宝腹腔与阴囊之间有一个“管道”存在(对于女宝来说,这个管道位于腹腔与大阴唇皮下)。而咱们手术的目的就是要“消灭”这个管道。

腹膜鞘状突
对于成人的腹股沟斜疝来说,除了需要消灭疝囊之外,还需要修补腹部缺损。但是小儿斜疝的发病机制主要是“鞘状突”没有闭合,腹部缺损不是主要致病因素,一般是不需要修补腹部缺损的,所以儿童的腹股沟斜疝手术不需要“补片”。极个别情况下,需要修补儿童腹股沟部缺损,也是通过手术缝合加强——因为儿童是要生长发育的,而“补片”却不会长大,如果用通过补片来加强修补腹壁,随着孩子体格的发育长大,就会有局部牵拉的症状,给孩子带来不适)。

补片
继续上面的话题:怎么消灭那个“管道”?
两条思路:从管道中间截断之(也就是结扎或缝扎后横断);或者找到管道的“开口”关闭之(也就是把开口缝合)。
第一条思路,把鞘状突这个管道从中间截断,也就是小儿外科治疗疝气的传统开刀手术——疝囊(鞘状突)高位结扎术(斜疝时,称为“疝囊高位结扎术”;鞘膜积液时,则摇身一变,称为“鞘状突高位结扎术”。)
具体操作方法:在腹股沟区靠近腹股沟外环的位置切一个小切口(1.0~2.0cm,大概还没有成人食指的指甲宽),找到疝囊(对于儿童来说,也就是没有按时闭合的鞘状突了)在疝囊中间捆上绳子,牢牢系紧,再从绑绳子打结的地方把疝囊从中剪断,就大功告成了。
当然,说是在“疝囊中间”捆绳子,其实是需要尽量要靠近端(也就是鞘状突内环口处)捆的,这样才能尽量“消灭”疝囊;

手术示意图
如果绑绳子的地方太靠远端(也就是靠近阴囊的方向),会导致残留的疝囊太多,等于是把原来的“大疝囊”变成“小疝囊”了,就起不到“消灭”的目的了,所以才要强调“高位”,手术名称中“疝囊高位结扎术”中的“高位”一词儿也是因此而来。
第二条思路,找到管道开口关闭。目前主要是“微创手术”(腹腔镜手术)的操作方式:
因为腹腔镜手术时,通过患儿脐部置入一个小镜头可以把腹腔内未关闭的“缺损”处看得清清楚楚,这样就好定位了!通过镜头的定位,医生从相应的腹部外置入“腹壁缝合器”(也就比一般注射器的针头稍粗一些),把一段丝线送入腹腔内把内环口“捆住”。操作的实质与思路一差不多,但是腹腔镜操作下,可说是达到了最“高位”——直接在内环口处把疝囊给“捆住”了。

腹壁缝合器
也有的医生是通过腹腔镜器械,用针线在腹腔内把“内环口”缝住的,效果与上述操作差不多。
同时腹腔镜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在手术操作中能够同时探查两侧的内环口,因为有的患儿其实是两边的鞘状突都没有闭合(也就是说腹膜上有两个缺损开口) ,但是斜疝(或鞘膜积液)的发作一般只是一侧发作(开口大的地方压力低,所以该侧就发病了。而另一侧虽然有开口,但是压力比较高,反而不会发作。但是手术后,将开口大的缺损闭合了,原来不会发作的“小开口”处,就会发病了)。
如果是通过腹腔镜手术,我们就能同时观察两侧的“内环口”,如果同时存在两侧内环口都没有闭合的情况,就可以同时把另一侧的“内环口”也同时给闭合喽,这样就一劳永逸啦。

腹腔镜下所见
OK,今天的解说就到这吧,不知诸位客官搞明白木有?o(* ̄︶ ̄*)o

本文是贾晋荣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