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椎管内囊虫
囊虫是一种常见的寄生虫,是由猪绦虫的囊蚴寄生在体内引发的一种疾病。囊虫多寄生在皮下、肌肉组织及脑内,引起相应的症状起病,而寄生于椎管内的囊虫较为少见,目前大多为个案报道。 近年来随着卫生条件和检疫的完善囊虫病的发生明显减少,但是在一些特定的地区仍然时有发生,因此在临床中应该注意此类疾病的鉴别诊断。
椎管内囊虫的临床症状并不特异,常有脊髓相关的症状,如疼痛,运动障碍和大小便障碍。最常见的发病节段为腰段,其次为胸段,还有部分在颈段。大部分脊髓囊虫发生在其他部位囊虫病的基础上,单纯的椎管内囊虫比较罕见。 椎管内囊虫分为蛛网膜下腔型、硬膜下腔型及脊髓型 3 种,蛛网膜下腔型最多见。 MRI时最主要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在MRI图像上囊虫表现分为 3 期:①生存期:病变为囊状长 T1、长 T2 信号影,其内可见头节增强扫描囊壁有强化效应。 ②退行性变期:头节消失,周围可见炎性水肿。 ③钙化期:囊虫死后机化、钙化,MRI 表现为 T1WI 等或低信号、T2WI 低信号。囊虫高风险区患者如有椎管内囊性病变应该考虑囊虫的可能。可以行囊虫抗体的检测。
病例
女性,22岁,以腰背部疼痛4年为主诉入院。患者4年来腰背部疼痛,依靠止痛药物维持,行MRI发现椎管内囊性病变,因为惧怕手术风险一直保守治疗,近期疼痛加重,严重影响生活,前来治疗。 MRI提示T11-L4囊性占位病,增强边缘强化。 在全麻下行半椎板入路椎管内囊肿切除术,术中咬除T11-L4左侧部分椎板,见硬膜下囊性病变,内有淡黄色内容,囊壁较薄,周围炎性增生组织,完整切除囊肿。术后患者疼痛症状明显缓解。半椎板手术避免了内固定,减少了手术的创伤和费用。患者恢复顺利,拆线后转入传染科驱虫治疗,随诊中。




本文是李光宇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