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王麒 三甲
王麒 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同济医院 神经外科

肌张力障碍的DBS手术治疗

730人已读

肌张力障碍属于运动障碍性疾病,与帕金森病、原发性震颤同属于三大运动障碍疾病。其高致残率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2008年的肌张力障碍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定义肌张力障碍为:一种持续性、不自主的肌肉收缩引起的异常运动或姿势。2018年肌张力障碍脑深部电刺激疗法中国专家共识中,又重新阐述了肌张力障碍的定义:一种由肌肉不自主地持续性或间歇收缩所导致的异常重复运动和(或)异常姿势的运动障碍疾病。肌张力障碍有其特殊的表现包括:异常重复运动的顶峰可有短暂停顿,出现异常姿势等。

最常见的类型主要为原发型,全身型,节段型等。其中原发型主要有DYT-1、DYT-2、DYT-4、DYT-6、DYT-7、DYT-11型肌张力障碍;继发型多继发于脑外伤,颅内感染、药物或化学制剂中毒、胎儿宫内缺氧等。节段型的如颅颈肌张力障碍(Meige综合征)、轴性肌张力障碍。全身型主要为扭转痉挛(部分DYT-1基因突变)。

目前治疗肌张力障碍方法主要为:1)药物治疗;2)肉毒毒素注射;3)手术治疗。①药物治疗,主要有苯海索、丁苯奎嗪等。绝大多数药物的治疗效果都不是很显著,而且很多都是只有暂时的效果,且大多数患者不能耐受其出现的全身毒副作用,如嗜睡、反应迟钝等。②局部注射肉毒素治疗,这种治疗方式是只针对局灶型肌张力障碍,不过,由于这种治疗方式的治疗效果是非常好的,而且也没有严重的毒副作用。操作起来也很方便容易,因此,这是目前使用最多的治疗方式。但目前肉毒毒素对节段肌张力障碍疗效充分,全身型的目前仍无有效的控制方法。③手术治疗,主要包括有外周肌肉切断术、射频毁损术、脑深部电刺激术DBS等。前两种临床应用效果不佳,所以DBS有望成为治疗肌张力障碍的新的方法。

目前研究认为:

1. DBS术后,肌张力障碍患者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并且随着时间推移,通过程控调整参数,症状可进一步改善。

2. 原发型肌张力障碍组和全身型肌张力障碍组的治疗效果更好,STN-DBS和GPi-DBS治疗肌张力障碍同样都有明显效果。

3. DBS对肌张力障碍症状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副作用少,对认知影响很小,是一种安全的治疗肌张力障碍的方法。

4. 肌张力障碍患者在程控基本在术后6个月后病情趋于稳定,6个月之后参数调整幅度较小。

5. 继发全身型各时段程控参数均较同时段原发全身型増高,全身型GPi-DBS组较全身型STN-DBS组的电压相对偏高,但区别不大。程控困难者,可以通过交叉电脉冲、变频刺激等特殊程控方式解决。

患者1,12岁患儿DYT-6型肌张力障碍,入院时不能下地行走,只能平车推入病房,DBS术后三月只能后退行走,但平衡功能已恢复,术后六月可正常独立行走。

患者2,21岁青年男性,全身型肌张力障碍DYT-1型,DBS术后3月后恢复正常行走姿态。


王麒
王麒 副主任医师
上海市同济医院 神经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