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入秋了,口眼更干了,焦虑也来了——说说干燥综合征的日常管理
C女士患干燥综合征多年,每到入秋,口眼干尤为明显,心情更是低落几分。
入秋后,天气转为干燥,干燥综合征患者的口干、眼干症状变得尤为明显,除引起身体不适,还带来睡眠障碍,甚至焦虑、抑郁。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慢性病,虽为终身性疾病,但预后相对较好,若无系统或内脏受累,不会影响生存时间。即便出现内脏受损,经过恰当治疗,大多数病情可控或达到缓解。
干燥综合征病友应与临床医师一起做好疾病评价,全面且连续的随访管理,同时要采取恰当措施延缓疾病发展,保持良好生活状态,提高生存质量。
干燥综合征日常管理
多参加社交活动,保持心情愉悦
干燥综合征容易合并焦虑、抑郁,应多参加正常社交活动,与病友多沟通、交流,提高对疾病的了解。
参加团队运动,例如太极拳、跑跑团(慢跑、走路)等,不仅可以增加沟通交流,还可以提高身体素质,缓解关节疼痛,释放压力和改善情绪,提高睡眠质量,减少焦虑、抑郁。
推荐每日运动至少30分钟,每周运动达5天。如果每日无法连续运动30分钟,可以尝试每次运动10分钟,每日运动3~4次。
保持恰当的环境湿度
一般推荐最佳环境湿度为50%~60%。环境湿度低于45%容易出现嘴唇、口腔黏膜干燥,晨起会有咽喉部干痒不适,黏膜抵抗力下降,诱发和加重呼吸系统疾病,还引起皮肤干燥脱屑、皮肤瘙痒。当然环境湿度也不能过大,如果湿度大于65%,容易滋生细菌,同样会影响健康。
呵护皮肤健康
日常洁面、洗澡后,可使用润肤露滋润皮肤,锁住水分,降低皮肤敏感性。但要注意避免频繁洗澡和洗澡时间过长,同时需使用温和沐浴露,控制水温,有助于减少对皮肤表面油脂层的损害。
保持口腔湿润和卫生
口干症除引起口干不适、频繁饮水、影响说话、进食外,严重者还可出现起龋齿、牙龈炎,继发口腔念珠菌感染等。
▲ 牙齿逐渐变黑,片状脱落,最终只留残根。
为减少对口腔黏膜损害,应戒烟、控酒,避免进食油腻刺激食物。多吃水果、蔬菜,可多食深海鱼类及含维生素D丰富的食物。口干时可小口多次喝凉水,含冰块也有助于改善口干。多漱口可以保持口腔清洁,必要时使用含氟的漱口液漱口,减少口腔感染风险。
注意用眼卫生
干眼症引起眼睛干涩、异物感,容易继发结膜炎、角膜炎,甚至可能继发角膜溃疡、穿孔,影响视力。可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人工泪液滋润眼睛,减少对眼睛损伤。注意用眼卫生,例如避免长时间看手机屏幕、电视。户外可佩戴眼镜,避免风吹,加剧眼干。
▲ 干眼症所致眼炎
除上述以外,应正确认识疾病,树立长期管理模式
干燥综合征可为原发,也可继发于其他风湿病。通常在出现口干、眼干后,经口腔科、眼科评估口干、眼干程度,在完善自身抗体、唇腺活检病理等检查后,综合评定后确诊。
▲ 腺体内淋巴细胞灶性浸润
干燥综合征除引起外分泌腺破坏造成口眼干外,还可引起腺体外(系统性)临床表现,引起疲劳、低热、雷诺现象、肌痛、关节痛以及肺脏、肾脏、肝脏受累,且具有合并淋巴瘤及其他肿瘤的风险。
大多数干燥综合征病情呈缓慢和良性进展,即在早期出现口眼干后,经过8~10年才发展为干燥综合征全部临床表现。
目前,干燥综合征尚无根治方法,主要是主动做好病情监测,早期规范干预,采取措施改善症状,控制疾病进展,避免出现严重内脏损害。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治疗干燥综合征的药物起效慢,通常需要3~6个月才能显效,切莫着急而放弃治疗或反复换药。
— 小贴士 —
干燥综合征常见的腺体外表现
关节受累:可表现为多关节肿痛,但常不出现骨侵蚀性破坏。
肾脏受累:通常为肾小管酸中毒,严重者会导致低钾性肌肉瘫痪无力。
肺脏受累:常表现为肺间质性改变,引起干咳、活动后气短等症状。
肝脏受累:常表现为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引起乏力、皮肤瘙痒、黄疸,出现胆管酶(如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等)、免疫球蛋白M升高,肝酶(如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可不升高或轻度升高。
消化系统:出现萎缩性胃炎,引起胃部不适。
血液系统:可有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降低,部分可为顽固性血小板减少。
血管炎:表现为紫癜样皮疹、坏死性血管炎等。
合并淋巴瘤:持续腮腺肿大、紫癜、白细胞减少、冷球蛋白血症、低补体C4水平和小唾液腺的异位生发中心形成,可能是发展为淋巴瘤的临床表现。
另外,干燥综合征还可引起慢性胰腺炎、肢体麻木或感觉异常等周围神经病变。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