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精选
发表者:徐金 人已读
2019年世界著名小儿神经外科专家DIROCCO根据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期间在法国颅缝早闭诊疗中心行头颅CT检查的101名婴幼儿及青少年进行CT研究总结了此篇文章,来了解姿势性斜头畸形的患病率和严重程度。文章中指出姿势性后斜头畸形(Positional Posterior Plagiocephaly- PPP)在婴儿中被认为是常见的,因为儿科推荐仰卧位睡姿,但其自然史的几个方面仍然不清楚。
本文的研究方法:通过在眶上缘水平计算颅穹窿不对称指数(CVAI)。CVAI值大于3.5%被认为是不对称的指标。
儿童分组:
第一组:1个月至1岁;第二组:2至4年;第三组:5至8年;第四组:9至12岁;第五组:13至18岁;根据CVAI值分为三组不对称的严重程度:轻度组(CVAI范围3.5-7%)、中度组(CVAI范围7-12%)和重度组(CVAI>12%)。165名儿童的PPP总患病率为25%。正如预期的那样,它因年龄而异:第一组为40.5%;Ⅱ组为15.6%;Ⅲ组为30.5%;Ⅳ组为18.5%;第五组为12%。
这项研究分析了随机选择、无任何主观偏向的儿童中的姿势性后斜头畸形,结果表明姿势性后斜头畸形在青少年中的患病率没有明显下降(第五组:13至18岁)。这个结果很意外,它证实了姿势性后斜头畸形的患病率比通常报道的更为普遍,并且姿势性后斜头畸形并没有自发的完全改善,而且会持续到晚期。
第五组患病率依然不低可以解释为由于当时知识贫乏导致姿势性后斜头畸形管理不正确。事实上,他们的年龄在13至18岁之间,恰巧是在1992年“要求仰卧睡姿”的建议下出生的,当时的父母、儿科医生、神经外科医生对姿势性后斜头畸形的关注度都比较低。
一项在1992年—1998年的姿势性后斜头畸形患病率的研究发现,其中1%的姿势性斜头畸形患病率与38%的面部畸形相关。当然姿势性后斜头畸形的患病率是与年龄有很大关系的,1998年起美国FDA批准了使用矫形头盔矫正头颅畸形,使用头盔矫形后姿势性斜头畸形的患病率明显减少。
本文这项研究纯粹是基于CT的,所以作者无法对儿童可能接受或未接受的潜在治疗的疗效作出结论。尽管这些数据可能无法反映姿势性后斜头畸形的自然历史,但能表明许多儿童在后期确实表现出明显的头颅畸形。参照文献姿势性后斜头畸形并非在所有儿童中都能自发纠正。因此,作者可以确认姿势性后斜头畸形可能不会完全消失。
作者研究主要通过头颅CT中测量头颅不对称指数,这些数据都是在受创伤儿童群体中取得的,其中男孩的比例过高,所以通过头颅CT检查发现斜头畸形中男孩的比例也比较高。这不能说明整体的一个姿势性后斜头畸形的患病率。
作者是第一次研究0至18岁儿童群体中姿势性后斜头畸形的患病率,这个研究结果很意外。与我们的常理认知也存在明显差异。在13至18岁的青少年当中头颅不对称的患病率和持续性较高。研究结果表明,姿势性后斜头畸形的患病率在青春期仍然很高,与出生时颅骨变形而在出生后第二年内自然消退的观点截然不同,说明婴幼儿特别是早产儿姿势性后斜头畸形并不能自发的完全改善。作者此次研究的数据明确强调了姿势性后斜头畸形存在及时预防和早期体位性管理的重要性。
另外,作者的研究及参考文献当中还没有队列研究来随访几十年来评估治疗和未治疗姿势性后斜头畸形的演变和影响。如果今后的研究能通过测量人类面部形态学,测试神经心理学来评估青少年的姿势性后斜头畸形,从而来明确姿势性后斜头畸形所导致的儿童生长过程中影响,这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期待......
我院头颅畸形专病门诊(每周五下午)是苏南地区第一个以头颅畸形为专病的门诊,自2018年11月门诊开诊以来,开展了大量的病理性头颅畸形(颅缝早闭俗称狭颅症)的手术治疗。同时也为苏南地区姿势性头颅畸形患儿提供了个性化头颅矫正管理(包括宫内多胎、宫内挤压,早产儿、足月儿、斜颈儿童)。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21-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