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玫瑰糠疹
玫瑰糠疹是一种覆有糠状鳞屑的玫瑰色斑疹或斑丘疹,其形态犹如体表「绽放的玫瑰」。
社区居民中玫瑰糠疹的患病率约为 1.3%。每 100 名就诊于皮肤科专科门诊的患者中,就有 0.68 人患有玫瑰糠疹。玫瑰糠疹主要发生于 10-35 岁之间的青少年或青中年,但亦可见于年龄更小的儿童。
儿童人群中,玫瑰糠疹多见于青少年,10 岁以下案例约占 6%-10.5%。
玫瑰糠疹的患者中,40%-76% 是以单一(2% 可多发)椭圆形或环状的前驱斑(母斑)为首发表现。这种特征性的母斑为玫瑰色或三文鱼色,肤色较深者可呈紫色或棕色,边界清晰,大小约 2-4 cm。
母斑的边缘覆有一圈游离缘向内的细薄鳞屑,中心区略显凹陷。母斑多见于躯干或四肢近端。此时母斑易被误诊为体癣或盘状湿疹。
数天到 3 周内,儿童将开始出现第 2 阶段的泛发性皮损。泛发性皮损可以在数周内沿着从内向外或从上到下的方向蔓延全身。
这些泛发的斑丘疹或斑块形态与母斑相似,但大小明显减小(<1 cm),数量明显增多,主要见于背部、腹部、胸部、上臂和大腿,部分皮损如同孩子般簇拥在母斑的周围。
疾病演变过程中,泛发性皮损的直径有时可以超过母斑。皮损长轴通常与皮纹平行,如同树枝般成排分布,两侧对称,呈圣诞树样或冷杉树样外观,尤其是背部玫瑰糠疹的圣诞树样分布特征更为显著。这种典型的皮疹分布方式也是识别玫瑰糠疹重要特征。
玫瑰糠疹多不引起症状或有不同程度的瘙痒,少数儿童可出现烦躁、头痛、疲劳、易哭闹、失眠、咽痛、结膜炎、发热、关节痛、恶心、呕吐等前驱表现。
玫瑰糠疹具有自限性,皮损通常持续 5 周,80% 在 8 周内皮损消退,但少数亦可迁延不愈,持续长达 5 个月甚至数年,恢复后受累皮肤可能出现色素沉着或色素减退,但不会遗留瘢痕。
玫瑰糠疹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鉴于发病的季节性(春秋季多见)和家庭/社区聚集性的流行病学特征以及患者可能出现前驱症状,多数学者认为玫瑰糠疹与病毒感染有关,后者主要包括人类疱疹病毒 6 型和 7 型。尽管玫瑰糠疹可能是一种病毒感染性疾病,但疾病本身并无传染性。
此外,链球菌、螺旋体等病原体感染也可能与玫瑰糠疹的发病有关。值得注意的是,抗抑郁药/抗焦虑药、非甾体抗炎药、抗癫痫药、疫苗(卡介苗、流感、甲流、白喉、乙型肝炎和肺炎球菌疫苗)等药物可能引起与玫瑰糠疹相似的皮疹。
药物诱导型玫瑰糠疹通常无母斑、多呈紫红色,瘙痒较严重,血常规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皮疹持续时间可能较长。此时,玫瑰糠疹也可能是药物与病毒共同作用下产生的结果。
玫瑰糠疹的治疗
由于玫瑰糠疹通常无症状或症状轻微,且在 1-3 月内自行消失,大多数患者无需治疗。值得一提的是,玫瑰糠疹可能复发,且可以出现多次复发。
对于瘙痒性皮疹,可局部外用炉甘石洗剂或糖皮质激素、口服抗组胺药物止痒,但这些药物未被证实可以缩短玫瑰糠疹的病程。对于临床上常经验性用于成人的红霉素、全身使用的糖皮质激素,对儿童的有效性尚缺乏充足的证据。
对于严重影响日常生活的成人玫瑰糠疹,口服阿昔洛韦(一种抗病毒药物)有利于皮疹消退和减轻瘙痒。然而,目前阿昔洛韦治疗儿童和哺乳期女性玫瑰糠疹的研究证据同样不足,欧洲皮肤性病学会发布的立场声明中并不建议用药。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