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各种血管瘤的分类与治疗
在之前的文章,说了很多关于婴幼儿血管瘤用药治疗(非手术)的方案。今天我们再总的来谈谈关于各类血管瘤的治疗,主要是手术治疗。
首先还是说一下血管瘤的分类。不同于传统的形态学分类,现在的分类标准是采用细胞学分类,有血管内皮细胞增殖的就可以叫血管瘤,最为常见的就是婴幼儿血管瘤(旧称草莓状血管瘤),也包括各种良恶性血管肿瘤。没有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只有先天错构的扩张血管的被称为血管畸形,包括毛细血管畸形(旧称鲜红斑痣),静脉畸形(旧称海绵状血管瘤),动静脉畸形(旧称蔓状血管瘤),淋巴管畸形(旧称淋巴管瘤)等等。
血管瘤诊断不同,治疗方案也千差万别。
一、婴幼儿血管瘤
婴幼儿血管瘤是最为常见的新生儿体表肿瘤,在我们之前的文章也反复提到过。一般出生1-2周开始出现,然后快速长大,经历1年左右的增殖期,然后进入稳定期,最后逐渐开始消退。消退后比较严重的会有继发畸形,如皮肤色素沉着,毛细血管扩张,皮下纤维或脂肪组织增厚,瘢痕形成等等。所以现在对于婴幼儿血管瘤治疗还是比较积极的,主张早期干预。治疗方案包括外用药治疗(针对小面积表浅型),如外用噻吗洛尔滴眼液或噻吗洛尔凝胶;局部注射治疗(诊断小面积增厚型或深在型),如局部注射得宝松或博来霉素;口服心得安(针对大面积、重度、颜面部)血管瘤等等,这些治疗方案在我其他文章都提到过。再有就是手术治疗,虽然手术治疗在增殖期是不被建议的,因为会形成瘢痕,但如果血管瘤面积比较小,术前评估发生继发畸形可能性大,在新生儿早期也是可以手术的。因为新生儿期皮肤比较松弛,愈合后瘢痕反应非常轻,术后护理也比较容易,对于一些增厚比较严重的头皮或者面颈部血管瘤,手术治疗的收获可能会大于用药治疗,经过完整的切除,精密的缝合,术后效果可能好于非手术治疗。对于用药治疗发生破溃和感染的血管瘤,如果考虑手术收益更大,也可以将病灶手术切除,以减小感染的发生。再有就是在消退后期,血管瘤已经不能再有所改善了,对于继发畸形,也需要在上学前进行整形手术进行修复,以形成更好的外观,减小对儿童心理的影响。
二、毛细血管畸形(鲜红斑痣)
毛细血管畸形目前对儿童早期,没有增厚之前,建议选用585或595的脉冲颜料激光(PDL)进行治疗,但有效率一般,还是可能会有花斑样印迹。所以现在多采用光动力治疗,先应用光敏剂,再进行激光治疗,有效率就大大增加。对于成年增厚的毛细血管畸形,就只能进行手术切除,面积比较大的,需要采用植皮或者各种皮瓣进行修复,以重塑良好的外观。
三、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
静脉畸形目前首选治疗仍然是硬化治疗,有多种液体或者泡沫硬化剂可供选择。由于聚多卡醇或聚桂醇等泡沫硬化剂的应用,硬化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还可以在超声或放射性引导下进行注射,提高了硬化治疗的准确性。手术治疗因为有创性,易损失正常组织,无法完全切除,复发率高等缺点,已经不作为静脉畸形的首选治疗了。但对于非常小的体表静脉畸形,如唇部的小静脉瘤,或者的粗大静脉局部扩张引起的静脉瘤,还是可以进行手术的。
四、动静脉畸形(蔓状血管瘤)
动静脉畸形的治疗是最为复杂,也是最为危险的。它分为静止期,扩张器,破坏期和失代偿期。治疗手段主要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治疗原则要彻底清除病灶,否则容易出现侧支循环代偿,造成病情加重。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千万不能只结扎供血动脉!千万不能只结扎供血动脉!千万不能只结扎供血动脉!
介入治疗是通过非常细的超导导丝将栓塞剂NBCA或无水乙醇注入病灶内,将病灶栓塞或破坏,优势是创伤小,恢复快,缺点是一旦误栓周围动脉,会引起正常组织坏死,功能丧失乃至死亡。再有就是外科手术,手术要求是一定要彻底清除病灶,需要根据CT或MRI结构确定切除范围,切除后选择各种皮瓣进行修复。
五、淋巴管畸形(淋巴管瘤)
淋巴管畸形分为巨囊型和微囊型。巨囊型淋巴管畸形就是我们原来所说的淋巴管瘤或囊型水瘤,过去一般都是手术切除,但手术损伤比较大,而且不容易切除干净,容易复发。现在治疗更多采用硬化剂注射的方法,将囊液抽出,囊内注射博来霉素或泡沫硬化剂,创伤小,恢复快,效果好。弥漫的微囊型淋巴管畸形治疗比较麻烦,需要结合手术、激光、硬化等多种治疗方式。
血管瘤和血管畸形临床发病率高,表现多样,治疗手段繁多。需要术前明确的诊断,客观的评估,才能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本文是赵宇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