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肠胶囊内镜能检查哪些疾病?
小肠胶囊内镜能检查哪些疾病?
1.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
特别是小肠血管病变,包括小肠动静脉畸形、毛细血管扩张征、静脉扩张征等。
2.不明原因缺铁性贫血
3.疑似克罗恩病或监测并指导克罗恩病的治疗
胶囊内镜可用于小肠克罗恩病的初次诊断、监控疾病的复发、明确病变的范围和严重程度、评估药物及手术治疗疗效。胶囊内镜对克罗恩病的诊断率在43%~77%之间,优于小肠钡灌、CT小肠重建、MRI小肠重建、结肠镜逆行回肠检查。诊断敏感度可达90%。
4.疑似小肠肿瘤
胶囊内镜对小肠肿瘤的发现率高于CT检查,但仍存在约19%的漏诊率。小肠恶性肿瘤包括间质瘤、腺癌、类癌、黑色素瘤、淋巴瘤和肉瘤等;良性肿瘤包括血管瘤、错构瘤和腺瘤等。其中小肠腺癌位于十二指肠降段及曲氏韧带附近居多,空、回肠相对较少。
5. 监测遗传性息肉病综合征 胶囊内镜作为一项无创检查手段,在非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非Peutz-Jeghes综合征患者中,其息肉检出率显著高于核磁共振小肠重建,尤其是对检出<5 mm 的息肉方面更具优势;对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和Peutz-Jeghes综合征等遗传性息肉病的患者来说由于需要定期随访和监控,则胶囊内镜更具优势。
6.疑似或难以控制的吸收不良综合征(如乳糜泻等)
吸收不良综合征(如乳糜泻)胶囊内镜下特殊表现为:绒毛萎缩(扇贝样、裂隙状、马赛克型、环状皱襞消失及结节样改变等)。胶囊内镜其诊断乳糜泻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达到89%和95%。
7.检测非甾体类消炎药相关性小肠黏膜损害
非甾体类消炎药相关性小肠黏膜损害,研究结果显示,胶囊内镜检出非甾体类消炎药相关性小肠黏膜破损率可高达68%。最常见的非甾体类消炎药相关性小肠黏膜病变为黏膜破损、皱襞发红、斑点状黏膜出血、溃疡及肠隔膜形成等。
8. 其他 胶囊内镜还有助于一些少见小肠疾病的诊断,如小肠憩室,美克尔憩室通常表现为广口或窄口的大憩室;其次为结核、寄生虫、放射性肠炎等;胶囊内镜还可用于对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研究、评估小肠移植术后的改变及对不明原因腹痛和腹泻的诊断等
小肠胶囊容易受肠内容物及分泌物的影响,同时内镜移动的不可控制性且不能注气而影响病灶部位的多方位观察,诊断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不能取得组织学的证据,也无治疗的功能,有时候还会产生胶囊肠道梗阻或滞留等并发症,因此在选择胶囊内镜观察小肠疾病的时候一定要严格把握适应症。
本文是刘继喜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