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发表者:黄必军 人已读
脂肪液化
切口脂肪液化,是手术切口部位脂肪细胞无菌性变性坏死的过程,脂肪细胞破裂后脂滴溢出、聚集,在切口内形成一定量的液态脂肪,并伴有局部无菌性炎症反应。
好发部位:腹部、胸部、下肢
诊断标准(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 )
诊断标准
①多发生在术后 1 周以内,大部分患者诉切口有较多渗液外,无其他自觉症状;部分患者于常规检查切口时发现敷料上有黄色渗液,按压切口皮下有较多渗液;
②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组织游离, 渗液中可见飘浮的脂肪滴;
③切口无红肿及压痛,切 口边缘及皮下组织无坏死征象;
④渗出液涂片镜检 可见大量脂肪滴,连续3 次培养无细菌生长。
高危因素
患者因素—肥胖
皮下脂肪<3cm较少发生,>3cm容易发生
原因
患者因素—糖尿病
原因
患者因素—其他因素
原因
手术因素—高频电刀
高频电刀的操作简单、止血效果优良,在临床应用日益增多。
原因
手术因素—切口保护
原因
手术因素—缝合方法和技术
原因
手术因素—其他
原因
临床表现
① 术后3~10d有黄色渗液渗出或挤压切口局部可流出黄色渗液,一般不伴切口红肿、发热;过度肥胖患者诉切口疼痛,缝线孔流出淡黄色渗液;
② 切口愈合不良,皮下组织分离,穿刺或撑开切口可见淡黄色含脂肪滴渗液;
③ 切口边缘及皮下组织无坏死征象;
④ 血常规化验,白细胞计数正常;
⑤ 渗出液涂片见大量红细胞及脂肪滴,培养无细菌生长;
⑥ 体温及局部皮温正常。
⑦ 穿刺抽出黄色液体或B超检查探及皮下积液。
治疗原则
排液:引流、挤压,生理盐水纱布条引流(湿性伤口愈合理念),庆大霉素盐水纱布条湿敷。负压吸引。
去除异物刺激
改善微循环促进肉芽组织及上皮组织增生:烤灯,微波照射,红外线照射,紫外线照射,甲基强的松龙,山莨菪碱。
预防创口污染:庆大霉素,高渗糖,无菌纱布,碘伏、酒精消毒
手术治疗
治疗—排液
治疗—负压封闭吸引(VSD)
负压封闭吸引 (Vacuum sealing drainage ,VSD)是将吸引装置与特殊的伤口敷料连接 ,使伤口保持负压状态 ,能彻底去除腔隙 、创面分泌物及坏死组织 ,对加速创面愈合 ,减少全身并发症有积极作用 。
机制
优点
治疗—微波治疗
优点
优势
微波治疗的特点采用高频率局部辐射,在较小的微波功率输出条件下,即可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微波对人体组织的热效应效率高、穿透力强、具有内外同时产生热的优点。微波在人体组织内产生热量,作用可达5--8厘米,可穿透衣物和石膏等体表覆盖物,直达病灶部位促进血液循环、水肿吸收和新肉芽生长。体表式辐射器便于摆位(人体表各部位),不受患者坐、卧影响,从而让患者使用感觉更舒适、操作更简单。
治疗—可见光治疗
① 激光照射可抑制细菌活性,减少炎症反应; 促进胶原蛋白的生长,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及新生血管的形成,进而加速创面的愈合。
② 红外线被人体吸收后转化为热能,具有扩张微血管、改善组织灌注,促进渗出物吸收,带走病理产物,使炎症消散,肿胀消除,增加免疫功能,提高免疫能力;同时还能促进纤维母细胞及纤维细胞的再生,促进肉芽生长,增强组织的修复和再生能力,加速切口愈合。
治疗—富血小板血浆
富血小板血浆是自体血经离心分离得到的血小板浓缩物,富含高浓度的血小板、纤维蛋白和白细胞
机制
①当血小板被激活后,可释放大量的生长因子,如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等,生长因子可促进组织的修复与重建、促进创面的愈合;
②血小板活化后形成的凝胶为细胞的长入提供了良好的支架;
③高浓度的白细胞在机体先天防御反应中发挥趋化、吞噬和氧化杀菌等重要作用。
优点
切口注入富血小板血浆后,可明显改善创面局部微环境,激发血管再生和细胞增殖分化,增强组织自我修复能力,促进切口愈合。
治疗—高渗糖胰岛素
皮下注射胰岛素配伍高渗葡萄糖可促进术后脂肪液化的切口愈合,与传统引流相比,愈合时间缩短、花费更少、并发症少,切口周围皮下注射高渗糖胰岛素,可改善组织细胞功能,减少渗出,促进切口愈合
机制
①胰岛素与组织细胞膜受体结合,增加组织细胞对葡萄糖和氨基酸的摄取能力,促进了糖原和蛋白质的形成;
②促进了钾离子与氨基酸进入细胞,调节碳水化合物的利用和能量的产生;
③增加了蛋白质的产生和局部抗炎能力,促进切口愈合。高渗糖可使细菌脱水变性坏死,抑制了细菌的生长;
④改变了局部组织的渗透压,吸附创面组织的水分,防止肉芽水肿,刺激肉芽生长,从而加速切口愈合;
⑤另外葡萄糖是人体的重要营养成分,能量来源,参与糖蛋白、糖脂、核糖等多种物质的合成,是肉芽组织、细胞生长代谢的重要能量来源。
治疗—贝复剂
贝复剂是一种外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它对来源于中胚层和外胚层的细胞(如上皮细胞、真皮细胞、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具有促分裂与生长等作用,是可直接作用于靶细胞(表皮、真皮、成纤维及血管内皮细胞等)上的特异性受体,并通过促分裂效应,使细胞发生分裂增殖,进而启动与加速修复的过程,同时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创面修复和再生。采用50%葡萄糖纱布条治疗,能促进创面肉芽组织新生,杀菌,减少渗出,预防感染 并能缩短创面愈合时间。
治疗—蝶形胶布
蝶形胶布拉拢切口,使切口靠拢,减轻切口张力,有利于切口愈合,此方法简单易行,经常与其他治疗方法联合使用。
如何预防
预防—术前处理
患者入院后,需要对患者健康状况进行评估。
对合并糖尿病、贫血、低蛋白血症的患者予以综合治疗,调控血糖、纠正贫血、补充蛋白,使机体处于最佳状态,以避免术后切口并发症的发生。
预防—术中处理
1、术中尽量锐性切开脂肪,减少电刀使用。
2、手术有难度时,不可过分追求切口微创,因过度牵拉切口脂肪组织,影响切口血液供应,易致术后切口脂肪液化。
3、避免术中钳夹脂肪组织,缩短组织压迫时间。
4、手术操作轻柔精细,避免挫伤脂肪。
5、切开皮下脂肪层是尽量一次完成,避免反复切割。
6、严格止血避免切口渗血,血肿。术中确切止血,又不可过分电凝。
7、皮下脂肪缝线不宜过密。
8、切口注意保护,可用湿纱布覆盖切口,予以简单缝合固定,即可避免牵拉对切口的损伤,又可保持切口湿润。
9、提高切口缝合技术,皮下脂肪全层缝合,不留死腔。脂肪层对合良好,避免错位。
10、打结轻柔,松紧适度,避免切割脂肪组织及对局部血运的影响。
11、选择大小合适,对组织刺激小的缝线。
12、针距适度,不可过分追求切口美观而使用大量缝线缝合,因缝线残留异物反应易引起切口愈合问题。
13、对可能发生脂肪液化的切口,术中常规放置引流,负压吸引,及时将液化的脂肪滴吸出,避免液化扩散;同时负压作用下,也有利于切口的愈合。
预防—术后处理
①正确护理切口促进切口愈合
②切口换药注意无菌原则。
③避免消毒液渗入切口,以免化学刺激脂肪组织,引起切口液化。
④红外线等照射切口,也能一定程度减少切口液化的发生。
⑤术后鼓励患者多食用高钙、高蛋白、高维生素丰富的食 物,增强机体抵抗力,利于切口愈合。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21-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