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乙肝临床治愈不是梦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已经走过了五十年历程。经过持之以恒的探索,临床治愈乙肝现已初现曙光。
乙肝治疗是以抗病毒治疗为主的综合性治疗,包括抗病毒治疗、护肝抗肝纤维化治疗、免疫调节治疗,还有动态病情监测及心理治疗等。过去三十年,乙肝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通过持久抑制病毒复制,显著降低了疾病进展风险,大幅改善了患者预后。但患者一直面临的问题,就是乙肝能否治愈,何时能安全停药。
乙肝抗病毒药物主要包括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和干扰素。核苷类药物直接抑制病毒复制,起效快,抑制病毒效果显著。可用于普通慢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及重型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临床面世以来,使大多数重型乙肝和肝硬化失代偿患者转危为安,并使绝大多数普通患者疾病进展风险下降,生活质量显著提高。但核苷类药物的主要短板是,不能清除病毒,因而停药后易复发,需要长期服药。
干扰素是最早用于乙肝抗病毒治疗的药物,有上调机体免疫功能和抗病毒双重作用,可以更持久控制病情。早年干扰素主要用于治疗乙肝E抗原阳性(即所谓“大三阳”)患者,追求E抗原转阴。当患者成功实现E系统转换后(也就是“大三阳”转为“小三阳”),其疗效往往可以持续达数年之久。少数患者甚至在治疗中出现表面抗原转阴乃至出现表面抗体转换,达到临床治愈。
通过多年的临床研究观察和病例积累,现在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小三阳”患者采用干扰素联合或序贯治疗成功实现临床治愈。研究显示,在表面抗原滴度比较低的患者,干扰素治疗可使约30%的患者达到临床治愈,优势患者群体的临床治愈率甚至可超过50%。可以预期的是,新的药物和治疗策略将让更广大患者获益。
乙肝治疗虽然任重而道远,但临床治愈乙肝已不再遥不可及。治愈乙肝已经成为全球乙肝治疗新的战略目标。
本文是赵西平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