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疣状静脉畸形 —— 一种伪装成“婴幼儿血管瘤(草莓状血管瘤)”的血管畸形
如果要列举哪种红色肿物与婴幼儿血管瘤外观最为近似,“疣状静脉畸形”无疑具有很大的迷惑性,经验不足的专科医生都可能难以分辨。而且,“疣状静脉畸形”与皮肤科常见病变“血管角皮瘤(角化性血管瘤)”也极为接近,因此很有必要进行鉴别。
1. 整体外观的差别
疣状静脉畸形可以出生时即有,也可以出生后出现,并且会缓慢的增大增多。典型的外观为:皮肤出现紫红或暗红色斑片或斑块,在此处皮下深部为蓝色结节或肿块,常常大于红斑的范围。

早期的疣状静脉畸形,红斑无明显角化,可见皮下蓝色结节

红斑出现明显角化,为多层薄痂壳,皮下蓝色结节清晰可见

严重的角化红斑
这一点非常像皮肤和皮下均有病灶(混合性)的婴幼儿血管瘤(旧称草莓状血管瘤)。但婴幼儿血管瘤的红斑几乎都是鲜红色,极似草莓,不为紫红色,而且一岁以内增长迅速。

深浅混合的婴幼儿血管瘤,皮肤鲜红斑块,皮下蓝紫结节(更多血管瘤介绍和图片请参考本人其他相关科普文章)
两者的皮下病灶均为蓝色结节,不看红斑或病史,是较难区分的。
2. “疣状静脉畸形”特征性的红斑变化
随着时间延长,疣状静脉畸形的红斑会逐渐出现特征性的变化——“角化”,即红斑表面出现一层又一层的薄痂壳。抠之不尽,反复生长,还会出现少量出血。当角化严重,并出现慢性炎症,就可能出现湿疹、苔藓样变,整个病灶污秽不堪,极难好转。
但婴幼儿血管瘤的红斑一岁以后都会逐渐消退,可能遗留毛细血管扩张或皮肤松弛,但绝不会出现角化现象。
如果仅有角化性红斑,而没有皮下的蓝色结节,我们就认为这是单纯的“血管角皮瘤”。

仅有角化红斑的“角皮瘤”,无皮下蓝色结节
3. 治疗差异:
血管瘤的常用治疗有口服心得安、外涂药物(噻吗洛尔)、平阳/博莱霉素注射治疗以及激光等。但疣状静脉畸形对口服或外涂药物无效,注射治疗仅能有限改善,激光只能改善早期没有明显角化的红斑,因此疣状静脉畸形要靠手术切除,才能有望彻底清除。
疣状静脉畸形的术中表现为皮下暗紫蓝或紫黑色实性团块,边界清晰。好在术中一般出血不多,较易切除,再应用整形外科的手段进行修复。但是否一定要手术切除,也要依据部位、大小及症状等多因素谨慎考虑,因为疣状静脉畸形对健康基本没有影响,多为外观问题。
因此,对于不典型的红斑,不能接受模糊的诊断——“血管瘤”,而应多方求诊、避免误治。
本文是陈辉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