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华_好大夫在线
2届年度好大夫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什么是膀胱输尿管反流?膀胱输尿管反流有什么症状?怎么诊断?需要做哪些检查?

发表者:黄文华 人已读

什么是膀胱输尿管反流

正常的尿液形成及排泄的大概过程是血液里的尿素等毒素经过肾脏过滤形成原尿,经肾盂、输尿管、膀胱、尿道排出体外,从上到下这个过程是不可逆,比如正常情况下是尿液从输尿管到膀胱,膀胱的尿液是不能反流到输尿管的,但是“膀胱输尿管反流”这个疾病就是出现了膀胱里面的尿液反流到输尿管里面的异常表现。

小孩为什么会得膀胱输尿管反流?是先天性的吗?

膀胱输尿管反流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最主要原因是膀胱输尿管连接部异常(原发性),在排尿时不能阻止尿液进入输尿管,是先天性的泌尿道发育畸形引起的是一种结构的畸形,原发性膀胱输尿管连接部瓣膜机制不全,膀胱三角区和输尿管终末段平滑肌发育不全,输尿管在膀胱粘膜下潜行段短于0.6cm;继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较少见,继发于膀胱内压增高,如神经性膀胱、非神经性膀胱功能不全和膀胱出口阻塞等;继发于膀胱炎、膀胱异物和结石、输尿管膀胱连接部手术等。很显然绝大部分膀胱输尿管反流是先天性的。

膀胱输尿管反流会遗传吗?再生一个孩子会不会再得膀胱输尿管反流?

很多宝爸宝妈很关心膀胱输尿管反流会不会遗传,担心再生一个孩子会不会又得膀胱输尿管反流,目前的研究并没有发现膀胱输尿管反流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现实生活中,爸妈是膀胱输尿管反流生的孩子是膀胱输尿管反流的情况是罕见的,膀胱输尿管反流孩子的兄弟姐妹有膀胱输尿管反流的这种情况也是罕见的。所以宝宝有膀胱输尿管反流,再生一个孩子又有膀胱输尿管反流的概率是很低的,就跟彩票中大奖一样,不要太担心。

膀胱输尿管反流有哪些症状?

1.部分膀胱输尿管反流无任何症状,只是偶尔因为其他原因做膀胱排泄造影时才被发现。

2.膀胱输尿管反流常常合并尿路感染,表现为发热、脉快、嗜睡乏力、厌食、恶心呕吐等全身中毒症状,大孩子会描述肾区或腹部疼痛不适,可有尿频、尿急及尿痛甚至尿失禁等表现,尿常规常提示细菌数、白细胞、红细胞升高,血常规常有炎症指标升高。

3.肾小管和肾小球的功能先后受损,感染可促进病情恶化。小孩可表现为高血压(发生率5%~20%),影像学检查可见肾疤痕形成和肾生长迟缓。反流、感染消失后,部分肾功能会好转。

4.长期反流的小孩,肾的生长发育会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反流和感染都很严重的话,肾的生长发育也会比较差。如果有很多肾瘢痕的小孩,即使反流消失了,肾的生长形态也不容易恢复至正常。一侧肾有明显瘢痕,对侧肾会代偿性肥大。

膀胱输尿管反流如何诊断?

大部分输尿管反流本身很少引起临床症状,首发症状常常是尿路感染,不明原因的发热,常被误诊为感冒,反复多次发热,尿常规提示尿路感染,抗生素控制感染后,做膀胱造影检查时才被发现,膀胱尿道造影检查是金标准。

什么是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MCU)?

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是确定诊断和反流分级的可靠方法。具体怎么做呢?首先在需要将导尿管留置好,就是将尿管插如膀胱内,小孩在X线拍片机下,将造影剂(一般是复方泛影葡胺或优维显)注入膀胱内,看膀胱形态及有无造影剂到输尿管内。

根据膀胱造影结果,国际标准将膀胱输尿管反流分为5度;

I度:反流仅达下段输尿管。

Ⅱ度:反流至肾盂、肾盏,但无扩张。

Ⅲ度:反流并有轻或中度肾盂扩张,但无或仅轻度穹窿变钝。

Ⅳ度:肾盂肾盏中度扩张或(和)输尿管纡曲,但多数肾盏维持乳头状态。

V度:肾盂肾盏严重扩张,多数。肾盏失去乳头形态,输尿管纡曲。

微信图片_20211207235306.png

膀胱输尿管反流分度


2.静脉肾盂造影(IVP)

静脉肾盂造影能很好显示肾盂、肾盏的轮廓,输尿管的形态,输尿管全程扩张时,表示其下端有梗阻或存在反流。

3.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能了解肾盂、输尿管、膀胱的积液情况,测量器官的厚度,腔内壁是否光滑等。能显示肾瘢痕情况。是首选的检查项目。

4.肾核素扫描

肾核素扫描能了解肾功能、梗阻状况,可用于评价肾小球和肾小管的功能。显示肾瘢痕的敏感性很高。

5.增强CT

能了解肾功能及肾盂、输尿管、膀胱的形态,也是较理想的检查手段。

6.磁共振成像(MRU)

磁共振成像能显示尿路积液形态,对确定梗阻部位甚有帮助。

7.膀胱镜检查

膀胱镜检查能了解输尿管口的位置、形态、粘膜下结构以及膀胱有无憩室和后尿道有无梗阻等,并能作逆行造影。

8.感染时,尿液中有脓细胞,中段尿细菌培养为阳性。

本文是福建省儿童医院(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小儿外科黄文华医生根据十余年临床经验及参考最新的专业书籍所写的科普文章,尽可能通俗易懂,让宝爸宝妈们能了解这个疾病,如果觉得有帮助,请帮我点赞、好评一下哈。

本文是黄文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1-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