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发表者:陈蕾 人已读
北方的秋天短暂又美好,既有绚烂的胜景,又有存在感满分的“秋凉”。早秋至初冬的换季时间,是很多疾病的高发期。那么,帕金森病患者如何在享受秋高气爽的同时保持健康和生活质量呢?
注意症状,及时就诊
澳大利亚一项多中心23年7万帕金森病患者的处方数据研究,探索左旋多巴等效剂量和季节的关系,发现一月(对应南半球的夏天)处方剂量上升4.2%,七月(对应南半球的冬天)处方剂量下降4.5%[1]。这提示帕金森病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可能随着季节而变化。这也与芬兰的一项影像学研究结果相符——研究显示,在秋冬季,帕金森病患者纹状体多巴胺的合成能力增强[2]。
这是否说明帕金森病患者在秋冬季症状会变轻呢?其实不然。帕金森病不仅带来运动症状,也常见非运动症状,一项英国研究调查了372名患者的非运动症状严重程度(NMSS量表评分),发现患者的非运动症状秋冬最重,春季次之,夏季最轻。进一步研究显示,患者在冬天出现显著更多的心血管事件、跌倒、感知觉异常,也有出现睡眠问题与疲劳的趋势,而夏天嗅觉更敏感[3]。
帕金森病的非运动症状主要包括:神经精神症状(抑郁、焦虑、精神症状、认知障碍/痴呆、淡漠、冲动控制及相关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低血压、便秘、流涎、泌尿功能障碍、与药物相关的胃肠不适、多汗等)、睡眠‐觉醒障碍(失眠或睡眠碎片化、日间过度嗜睡和睡眠发作、快速眼球运动期睡眠行为障碍)、疼痛、疲劳、嗅觉及视觉障碍等[4]。
我国《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管理专家共识(2020)》指出:“非运动症状涉及范围广,个体差异大,症状表现可能与帕金森病本身或其他共病症状重叠,缺乏特异性,导致临床医师对其诊治存在困难”。因此,进入秋冬季后,患者与家属更应该全面地注意自身症状,并与医生密切配合治疗。医生也会围绕非运动症状进行药物的调整,如为伴有焦虑抑郁的患者处方抗抑郁药;规范服药时间避免对睡眠的影响等。
预防共病,保持健康身心
秋冬季是心脑血管事件的高发期。降低血压,控制血脂,保持健康体重,可降低脑卒中风险。建议房颤患者遵医嘱采用抗凝治疗。老年人共病发病率高,且药物代谢、转化、排泄能力下降,容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生病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用药。主动监测用药情况,记录用药后主观感受和不良反应,复诊时及时向医生反馈。
室外环境:室外空气寒冷干燥,外出时需做好保暖措施;帕金森病患者出汗较多,选择衣物时要考虑透气性,避免潮气不能及时排出带来不适。北方天冷路滑,注意使用拐杖、代步车、轮椅等预防跌倒。
家庭环境:减少烟草暴露,提倡家庭中进行湿式清扫,避免大量油烟刺激。建议有哮喘患者的家庭尽量避免饲养宠物。提倡家居环境保证足够的照明亮度,地面采取防滑措施并保持干燥,在水池旁、马桶旁、浴室安装扶手,预防老年人跌倒。注意添减衣物,建议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和老年人等高危人群主动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
体育锻炼:酌情量力运动,以大肌肉群参与的有氧耐力运动为主,如健走、慢跑、游泳、太极拳等运动,活动量一般应达到中等强度。建议哮喘和慢阻肺患者注重膳食营养,多吃蔬菜、水果,进行中等量的体力活动,如太极拳、八段锦、走步等,也可以进行腹式呼吸,呼吸操等锻炼。帕金森病患者应尤其注意锻炼时寻找开阔场地,戴好护具,防止运动损伤。
参考文献
1.RowellD,NghiemS,RamagopalanS,MeierUC:SeasonaltemperatureisassociatedwithParkinson'sdiseaseprescriptions:anecologicalstudy.IntJBiometeorol2017,61(12):2205-2211.
2.KaasinenV,JokinenP,JoutsaJ,EskolaO,RinneJO:SeasonalityofstriataldopaminesynthesiscapacityinParkinson'sdisease.NeurosciLett2012,530(1):80-84.
3.vanWamelenDJ,PodlewskaAM,LetaV,SmilowskaK,RizosA,Martinez-MartinP,BloemBR,ChaudhuriKR:Slavetotherhythm:Seasonaldifferencesinnon-motorsymptomsinParkinson'sdisease.ParkinsonismRelatDisord2019,63:73-76.
4.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管理专家共识(2020)中华医学杂志2020,100(27):2084-2091.
5.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发布《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J].健康世界,2019,26(12):8-9.
本文是陈蕾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21-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