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睾丸疼痛、扭转、丢失
前几天碰到一位妈妈带着上中学一年级的孩子来科室就诊,妈妈显得很是着急,孩子在后边一晃一晃的进来了。接过孩子妈妈手里的住院证,一个大大的手写的“急”字首先映入眼帘,再看诊断“睾丸扭转?”。赶紧对他进行体格检查,发现左侧阴囊皮肤发红,体积明显较右侧增大。紧跟着就问他;“最初什么时候开始疼的?”回答说“有2天时间了,刚开始疼的厉害一些,现在没有那么疼了”。随之孩子的妈妈拿出一张彩超检查结果:左侧睾丸内部未见明显血流信号,提示睾丸扭转。这可是泌尿外科和男科疾病范畴内的急症,必须立即手术探查的,根据术中情况,尽最大可能挽救扭转、缺血的睾丸。和孩子的妈妈详细说明情况后,完善术前检查,用最短的时间做好术前准备工作,送进手术室进行探查。当打开左侧睾丸鞘膜时,发现睾丸和附睾颜色已经发黑了,没有血供。反向旋转后发现精索扭转达540°。再次向孩子的妈妈说明情况后,只能无奈加遗憾的切除该侧失去功能的睾丸。同时对另一侧剩下的惟一的一个睾丸进行固定,预防以后再次出现扭转可能。哀其不幸的同时,也为他感到些许安慰。毕竟还有一个,一般情况下不影响他将来结婚生育的。

睾丸扭转发病特点及原因
睾丸扭转又称精索扭转,是由于睾丸和( 或) 精索解剖异常或活动度加大而引起的扭转,造成精索内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睾丸缺血、坏死。睾丸扭转可在任何年龄发病,但以青少年为主; 25岁以下男性发病率约为 1 /4000,占急性阴囊疾病的25%∽35%。睾丸扭转左侧多见,其原因与左侧精索较长有关。睾丸鞘膜内型(阴囊内型扭转) 最常见,占睾丸扭转的90%以上,高发年龄为12∽18岁,发病与先天性解剖异常有关,睾丸扭转多发生于睡眠中或睡眠后刚起床时,与睡眠过程中迷走神经兴奋性较高提睾肌收缩增加有关,同时睡眠过程中两腿的挤压及姿势的变更,使睾丸被迫改变位置而发生扭转。此外,剧烈活动、性生活、外伤和温度变化等也是造成睾丸扭转的重要诱因。
临床表现及彩超特点
睾丸扭转典型临床表现如下:
①患侧阴囊突然出现剧烈疼痛,多在睡眠中突然疼醒,疼痛向腹股沟或者下腹部放射,可伴恶心、呕吐,无明显发热;
②睾丸增大和触痛明显是睾丸扭转的常见体征,但是阴囊一般无发红及皮温增高;
③睾丸上移或呈横位,阴囊抬高试验( Prehn试验) 阳性;
④提睾反射减弱或者消失;
⑤有类似短暂阴囊疼痛发作病史。
睾丸扭转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典型表现为患侧睾丸和附睾在阴囊内位置改变,睾丸内血流减少或者消失,睾丸增大,内部回声不均,若有片状低回声区提示睾丸已经坏死。由于彩色多普勒超声经济、方便、无创伤性,诊断敏感度和准确度较高,临床上常作为诊断睾丸扭转的首选检查方法。
诊断标准
临床上诊断睾丸扭转多参照《吴阶平泌尿外科学》中相关诊断标准:
①症状: 患侧阴囊突然出现剧烈疼痛,多在睡眠中突然疼醒,疼痛向腹股沟或者下腹部放射,可伴恶心、呕吐。
②体征: 患侧睾丸增大和触痛明显是睾丸扭转常见体征,睾丸上移或者呈横位; 阴囊抬高试验阳性; 提睾反射减弱或者消失。
③辅助检查: 超声检查提示睾丸血流量减少或消失。

治疗原则
临床上睾丸扭转的治疗原则为尽早复位和对侧睾丸预防性固定。睾丸扭转常用治疗方法包括手法复位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根据睾丸是否坏死采取睾丸复位固定术和睾丸切除术。因此,术前判断睾丸是否坏死至关重要。睾丸是否坏死取决于扭转程度及扭转时间。睾丸扭转90°持续7天才发生坏死; 扭转180°持续3∽4天即发生坏死; 扭转360°持续12∽24小时即发生坏死; 扭转720° 2小时即发生坏死。睾丸扭转<6小时者,复位后睾丸血供良好,可行睾丸固定术; 睾丸扭转6∽24小时者,根据术中情况决定睾丸是否保留; 睾丸扭转≥24小时者睾丸不宜保留。三级评分系统为切开睾丸深达髓质,观察创面渗血时间,Ⅰ级为立即出现,Ⅱ级为10 min内出现,Ⅲ级为10 min内不出现。Ⅰ级和Ⅱ级可保留睾丸,Ⅲ级必须切除睾丸。
本文是冯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