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文正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典型病例

萎缩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1例

发表者:叶文正 人已读

病史:患者,男性,35岁,右侧腹部皮疹2年,无不适。

IMG_20210930_110100.jpg

IMG_20210930_110106.jpg

右侧腹部可见小片状暗红色斑块,轻微凹陷,无压痛。

20211006210118.jpg

20211006205947.jpg

20211006205731.jpg

组织病理:表皮大致正常,真皮可见大量形态较单一的梭形细胞增生形成的肿瘤组织,浸润穿插并分割深部脂肪组织,肿瘤组织CD34弥漫阳性。

临床诊断:萎缩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讨论: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 fibrosarcoma protuberans,DFSP)是一种发生于皮肤真皮层并扩散至皮下组织的一种局限性、低度恶性纤维肉瘤。该病好发于20~50岁的成人,好发于躯干,特别是胸背部,其次是四肢近端。最初黏附于表皮或皮下组织,进一步发展,表现为粉红色或肤色结节,并突出于表面,可以突然快速生长并破溃;也可出现萎缩、硬化性斑块,被称为萎缩型DFSP或不典型DFSP。

萎缩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是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的一种少见类型,有人认为它是经典型的早期改变,也有人认为其是一个独立的亚型,不向经典性转变。所有病例均可检测到COL1A1-PDGFB融合基因。PDGFB可能是肿瘤细胞的有丝分裂原,它通过自分泌方式刺激PDGF受体发挥作用,导致肿瘤形成。临床上,萎缩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需要与多种萎缩性皮肤病鉴别,如硬斑病、硬斑病样基底细胞癌、皮肤斑状萎缩等。病理上需要与梭形细胞肿瘤相鉴别,如皮肤纤维瘤、不典型纤维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等鉴别。在大多数隆突性纤维肉瘤病例,肿瘤细胞表达CD34但不表达XIIIa因子,根据本病的组织学特点和此免疫组化标记,可将其与诸多梭形细胞肿瘤鉴别开来。此外尚需要和徽章样真皮树突细胞错构瘤(Medallion-like dermaldendrocyte hamartoma,ML-DDH)进行鉴别,该病可能属于先天性皮肤病,肿瘤来源于真皮的单克隆树突状细胞,可能是一种错构瘤,临床上表现为先天性、单发、边界清楚、无自觉症状的棕红色徽章样萎缩斑,在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上与萎缩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均很相似,但徽章样真皮树突细胞错构瘤COL1A1-PDGFB融合基因阴性。

DFSP治疗主要是行Mohs手术切除,常规手术切除不易将肿瘤切除干净且容易导致疾病复发,多次复发有远处转移风险。


本文是叶文正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