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因突变检测在胃肠间质瘤诊疗中的重要意义
上一期直播我们简单介绍了什么是胃肠间质瘤,以及胃肠间质瘤的检查、诊断、治疗、靶向药物的选择等相关内容,本期直播我们进一步介绍胃肠间质瘤的诊疗新进展,本文先带大家了解一下:基因突变检测在胃肠间质瘤诊疗中的重要意义。
一、为什么要做基因检测?
胃肠间质瘤(GIST)是目前发病机制研究的最为清楚的一类肿瘤,其发病机制主要为KIT/PDGFRA基因的获得性突变,少数病例涉及其他分子改变,包括琥珀酸脱氢酶(SDH)缺失、神经纤维瘤病1型(NF1)、BRAF等基因突变等。
因此,做基因检测,了解GIST的突变基因,对于GIST的病理诊断、判断预后及指导靶向药物治疗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基因检测的重要意义。
首先在病理诊断上。
通过结合病理组织学形态表现和免疫组化检测,大部分 GIST 可以获得明确诊断,比如常见的CD117、DOG1免疫组化阳性,就可以诊断为GIST。但对于组织学形态特殊,CD117和DOG1均为阴性或单一阳性的GIST病例,排除其他肿瘤后仍然怀疑为GIST者,基因检测可以协助诊断。
其次在判断预后上。
明确基因突变位点及其类型对于判断GIST 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PDGFRA基因突变患者的整体预后优于KIT 基因突变患者。此外,具有相同基因突变的 GIST 患者预后也存在着差异,其无复发生存期(RFS)与肿瘤大小、部位、核分裂象以及肿瘤有无破裂等因素密切相关。
最后,在指导靶向药物治疗上。
靶向治疗疗效与 GIST 患者基因突变位点和类型密切相关,对于拟行靶向治疗的 GIST 患者,进行基因检测可以更好地指导靶向药物治疗。
例如对于KIT外显子11突变这类胃肠间质瘤,90%以上的患者用伊马替尼都疗效非常好;如果是外显子9突变,近40%的病人可能一开始疗效会差些,因此对于复发转移的患者要加量服用;13,14或者17号外显子突变的,甚至于继发突变,如果诊断出14,18突变的患者,往往对于伊马替尼治疗效果要差一些。
对于PDGFRA突变,如果是D842V突变,18外显子突变,这部分病人往往对伊马替尼治疗效果差或不好,可选择阿伐替尼,疗效接近90%以上。
有患者会说,那如果没有KIT/PDGFRA突变怎么办?
可以做基因检测,是否有NF-1突变、BRAF突变、SDH缺失,或者NTRK融合基因突变等一些少见的基因突变类型,这些突变类型都会有一些特异的靶向治疗药物,从而让这部分患者的预后获得一个非常大的改善。
例如诊断为NF1突变或者SDH缺失型突变的这部分患者,对于伊马替尼原发耐药,因此术后不进行伊马替尼辅助治疗;同样的,对于NTRK 融合基因突变,可以选择一些NTRK特异性药物,来改善患者的预后。
总而言之,基因检测在GIST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GIST患者,尤其是需要进行伊马替尼治疗的患者,在治疗之前,都建议行基因检测,以筛除对于伊马替尼治疗无效的患者,选择正确的靶向药物即剂量,帮助患者获取最佳的治疗效果。

本文是高志冬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