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发表者:杨晓妮 人已读
一、临床有哪些症状:
疼痛部位常为枕部、耳后部、耳下部酸痛不适感,可扩展到前额、颞部、头顶及颈部,也可出现同侧肩背上肢的疼痛。
颈源性头痛还可向远方牵涉,可出现类似鼻窦或眼部疾病的牵涉性疼痛,部分患者伴有耳鸣、耳胀、眼部闷胀、颈部僵硬感。
病程较长者工作效率下降、注意力和记忆力降低,情绪低落、烦躁、易怒,易疲劳,生活和工作质量明显降低。
颈源性头痛在伏案工作者中发病率较高,多数患者在疼痛发作时喜欢用手持压疼痛处以求缓解。
检查可发现在耳下方颈椎旁及乳突下后方有明显压痛,病程较长者可有颈后部、颞部、顶部、枕部压痛点。
X光检查可见不同程度的颈椎退行性改变。
二、发病机制:
1.高位颈神经包括第1-4颈神经,如枕大神经、枕小神经和耳大神经与头痛关系密切。
2.颈椎及椎间盘退行性变引起椎间孔狭窄。当椎间盘突出时,椎间孔内通过的神经和血管,都可因压迫、牵拉、成角和炎症而受到刺激,引起头痛。
3. 肌肉痉挛。长时间低头伏案工作,肌肉持续收缩以维持姿式,使肌肉供血减少,继发肌痉挛,并使韧带、肌筋膜易发生损伤,也是颈源性头痛的常见原因。
三、中药治疗:
根据中医辨证,临床多见风寒湿证、气滞血瘀证、痰湿阻络证、肝肾不足证、气血亏虚证,治疗可给予羌活胜湿汤、桃红四物汤、半夏白术天麻汤、肾气丸、黄芪桂枝五物汤等加减治疗。
四、针刺治疗
1.体针:颈项部局部取穴(翳风、风池、天柱、完骨、颈部夹脊穴等)为主,远部取穴(太冲、合谷等)为辅,取平补平泻法。留针15-20分钟,每日一次,7次为一个疗程。
2.腹针:可选取中脘、关元、滑肉门、商曲、石关等穴位,每日一次,7次为一疗程,疗效明显且疼痛小。
3.其他:穴位贴敷、推拿、刮痧、拔罐等,均可作为辅助治疗方法,根据病情需要而采用。
本文是杨晓妮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2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