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声内镜讲坛:为什么做完胃肠镜还要做超声内镜?
有的患者很纳闷,刚历经千辛万苦做完胃肠镜,居然被建议再去做超声内镜,为什么不一次做完呢?
别纳闷,不是医生要让你受两次苦,听听敏姐这次主持的超声内镜讲坛你就明白了。
什么是超声内镜?
超声内镜(EUS)属于介入性超声诊断技术,是指将超声探头安置在内镜顶端,也可以这么说超声内镜=普通内镜+超声探头。这个超声探头可神奇了,使得超声内镜不仅能直接观察消化道腔内形态,又可进行实时超声扫描,以获得管道壁层次的组织学结构特征及周围临近脏器的超声图像,并且可以通过活检通道行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获得组织学标本,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内镜和超声的诊断水平。

超声内镜用于诊断消化道粘膜下肿物
消化道壁组织学结构在超声内镜下分为5层:
从内到外分为:粘膜层、粘膜肌层、粘膜下层、固有肌层、浆膜(外膜)层。
超声内镜下回声表现为:高—低—高—低—高。
粘膜层:主要是上皮细胞组成,是大多数消化道常见疾病的所在部位,通常内镜下可以直接观察,如炎症、息肉、溃疡、肿瘤等;
粘膜肌层:主要是平滑肌组成,负责蠕动;
粘膜下层:主要由结缔组织、淋巴、血管构成;
固有肌层:是最厚的一层,主要由内环肌、外纵肌构成,主要调节移行性复合运动;
浆膜(外膜)层:食管主要是纤维膜,食管以外消化道主要是浆膜,起润滑和保护的作用。


为什么做完胃肠镜,还需要加做超声内镜呢?
普通胃肠镜只能观察到最里面的粘膜层的病变,如炎症、息肉、溃疡、肿瘤等,而内镜检查时经常可以发现粘膜下隆起,它表面的粘膜层是正常的,而我们无法通过普通内镜知道藏在包块里面的病变是什么。
此时,我们就需要进一步进行EUS检查,明确这个粘膜下肿物的定位和定性的诊断,同时可以测定病灶范围及大小,超声多普勒监测血流信号情况。所谓定位,就是了解病灶在消化道管壁的层次结构。定性,就是了解这个病灶的病变类型,是脏器外压、平滑肌瘤、间质瘤、异位胰腺、颗粒细胞瘤、神经内分泌瘤或者癌。如果是癌,还可以进行分期。EUS在食管癌中的分期对手术方式的决策起到重要作用。如肿瘤累及胸主动脉、气管这些不可切除的部位,就不能手术治疗,只能先放化疗。EUS在胃癌、直肠癌分期中也可清楚显示肿瘤累及浆膜和是否侵犯临近脏器的情况,明确肿瘤分期,指导能否手术治疗。

不仅如此,超声内镜还有其他妙用呢
妙用1:
超声内镜同时可以扫查消化道管壁周围的病变,因此可观察到纵隔、腹膜后、壶腹部、十二指肠、胰腺、胆总管等特殊部位病变。如壶腹癌、胆总管结石、胆管癌、胰腺癌,胰管结石、胰腺囊肿、腹膜后淋巴结、纵隔肿瘤等等。


不仅如此,超声内镜还有其他妙用呢
妙用2:
超声内镜不但可以对胆胰系统进行全面扫查,同时还可以进行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术(FNA),获得病理组织学进行病理诊断。如胰腺恶性肿瘤,胰腺囊性病变,慢性胰腺炎,腹腔肿瘤等。


超声内镜检查术前准备很重要
1、超声胃镜检查前:禁食6小时;
2、超声肠镜检查前:常规肠道准备清肠;
3、对于需进行介入EUS检查的病例术前应备血和履行患者或家属签字手续;
4、EUS检查前,最好有相关的内镜资料及录像带,以便于检查中识别及寻找病灶;
5、如无上述资料应先做胃镜或肠镜检查再作EUS。
所以,一般检查是先做胃肠镜检查,发现异常,如有需要,再进一步进行超声内镜检查。
声明:本文部分图片源自网络,仅用作科普,不用于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