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湿”与“类风湿”,你还傻傻分不清吗?
“大夫,我这个病是不是风湿啊?”
“不,您这个病叫‘类风湿关节炎’。”
“‘内风湿’是什么病啊?那是不是还有‘外风湿’啊?”
“不是‘内风湿’,是‘类风湿’,全称‘类风湿关节炎’,它是一种自身免疫性关节病。”
“类风湿?类风湿跟风湿是一回事吗?有什么区别啊?”
相信对于很多风湿科大夫来说,这样的对话在日常工作中并不鲜见。对于绝大多数普通患者甚至一部分的非专科医师,其实“风湿”与“类风湿”这两个概念确实常常容易混淆。那么,究竟什么是“风湿”,什么又是“类风湿”呢?
风湿,看到这个词,首先会联想到哪些相关词汇?风湿科、风湿病、风湿免疫、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等等。没错,这些词都从某个侧面反映了“风湿”其实是一个含义较广的大概念,它可以指某种具体的疾病,比如“风湿热”——一种与A组R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即抗“O”相关)的非化脓性全身性结缔组织病,临床可表现出“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以及环形红斑、皮下结节和舞蹈症等典型症状,曾经是危害学龄儿童及青少年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风湿热”与感染相关,病变可呈急性或慢性反复发作,可遗留心脏瓣膜病变,形成慢性风湿性心瓣膜病。
同时,“风湿”还可以指一类疾病,即我们常说的风湿免疫性疾病。这类疾病是指主要侵犯关节、肌肉、骨骼及关节周围软组织如肌腱、韧带、滑囊、筋膜等部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个大类,包含100多种疾病,临床上常见的也有几十种,如以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皮肌炎、多肌炎、血管炎等为代表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和以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关节炎、肠病性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等为代表的脊柱关节病。此外,还有发病率相当高的、与代谢相关的痛风性关节炎,以及老年人最常见的退行性关节病——骨关节炎与骨质疏松,都属于风湿病的范畴,都可去风湿科就诊、治疗。
“类风湿”又是什么呢?前面已经提到,“类风湿”是一种具体的疾病,全称是“类风湿关节炎(RA)”,它是诸多风湿病当中的一个,是一种以全身多关节、对称性小关节肿痛伴有晨僵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关节滑膜慢性炎症、关节进行性破坏为主要特征。临床上除有双手、腕、膝、踝等对称性多关节炎外,还可伴有发热、贫血、间质性肺炎、肾小球肾炎等关节外多系统损害,血清学检查可发现包括RF在内的多种自身抗体,是一类难治性、病因不明且致残率高的疾病。
RA治疗的主要目标是减轻关节炎症反应,抑制病情发展和不可逆的骨破坏,尽可能保护关节和肌肉的功能,最终达到低疾病活动度或使病情完全缓解。
无论是“风湿”还是“类风湿”,都强调应尽早至风湿专科就诊,早诊断、早治疗,从而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本文是张冬钰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