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养良好心理韧性,降低精神疾患风险
关于心理障碍或者精神障碍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我们至少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理解。
第一,个体的身体素质或者遗传易感性,指的是个体是否具有某种精神障碍或者心理障碍的遗传易患性或者易感性。每个人的易感性是不同的,这个和我们的基因有关。例如,如果个体的家庭中有父母亲、兄弟姐妹患有抑郁症,研究发现,其患抑郁症的风险就高于普通人群。也就是说,他或者她身体的基因里面,携带着抑郁症的易感基因,迄今为止,探索抑郁症易感基因的最大样本量的研究是关于中国汉族女性抑郁症易感基因的研究,研究发现有两个基因位点和抑郁症有关,都位于10号染色体,分别是:一个位于SIRT1(去乙酰化酶)基因附近,另一个位于LHPP(磷酸腺苷磷酸组氨酸无机焦磷酸磷酸酶)基因的内含子附近。
第二点,是来自于环境中的应激,或者又叫做压力,包括应激生活事件和儿童期的创伤(分三类,性虐待、躯体虐待和情感忽视),应激和压力会增加个体出现心理问题或者精神障碍的患病风险。研究发现,经历过儿童期创伤的个体,在他们成年后,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或者精神障碍,尤其是儿童期的性虐待,对于个体罹患精神障碍的风险影响最大。
第三点,社会支持,社会支持是保护性因素。指的是个体能够从社会资源中得到的帮助和心理上的支持,被关心,尤其是在个体经历了应激和压力之后,在个体的人际网络中,有哪些资源是可以提供到帮助的?这些提供帮助的人,可以包括丈夫、妻子、同事、亲戚和朋友等等,甚至可以是自己养的宠物(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研究发现,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减少个体罹患心理问题或者精神障碍的风险,杨福中医生的研究结果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和双相障碍患者,他们和健康人群相比,社会支持不良,并且经历了更多的社会应激,如果我们能够增加这些患者的社会支持,减少他们的应激,那对于他们疾病的康复,是多么的重要!
最后,我们需要强调一下心理韧性,心理韧性指的是个体在经历过应激和压力以后,能够迅速恢复到之前的状态的心理能力。研究发现,个体的心理韧性越好,其罹患精神障碍、心理问题的风险就越低。心理韧性,可以理解为是性格中的一部分,有两个主要的影响因素,一个是和患者本身的个体素质有关(基因),也就是孩子的气质,气质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有的孩子生下来就喜欢笑,有的生下来就喜欢哭,这就是天生的,可能是由身体中的某个基因所影响。另外一个因素就是性格,通常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性格更多地和个体的经历有关,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同伴的影响等等。那么,父母亲在培养子女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良好的性格,使其具有良好的心理韧性,坚强的心理品格。良好的心理韧性的培养离不开恰当的养育方式,和足够好的亲子关系,注意是good enough parenting!,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样的关系最好的,只要足够好就可以了。
最后,我们需要指导,心理问题或者精神障碍是由环境和基因共同影响的,我们不能够改变遗传因素,这是不可能的,而且在伦理上也是不允许的,但是我们可以用恰当的方法去改变环境因素,包括恰当的养育方式、良好的成长环境、促进孩子去不断的学习,锻炼品格、度过人生中的困难,那么个体的心理韧性会变得越来越坚强,这样的话,个体罹患精神障碍、心理问题的风险就可以被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 CONVERGE consortium Sparse whole-genome sequencing identifies two loci for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Nature. 2015;523(7562):588–591. doi: 10.1038/nature14659.
2. Yang, F., Hong, X., Tao, J., Chen, Y., Zhang, Y., & Xiao, H. (2021). Hair cortisol, social support, personality traits, and clinical course: differences in schizophrenia and bipolar disorder. Brain and Behavior, 11, e2412. https://doi.org/10.1002/brb3.2412
本文是杨福中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