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袁刚 三甲
袁刚 主任医师
宁波市第二医院 肝病科

新冠病毒covid-19何时休?

1167人已读
图片1.png

世界新冠病毒流行态势(2022-01-21)

这2年,很多人问过我同样的问题,包括我自己在内也是一样的迷茫和不知所措,不敢下任何结论。信息是不断变化的,信息的密切跟踪才能帮助我们具体全面的了解某样事物。诚然,当一个事物的发展规律未被确定下来之前,没有足够时间进行观察研究从而导致数据不充分的前提下,很多事情都是不确定的。所谓的预言家,即真正有一定数据分析能力而不是随意揣测之人,一般都会在掌握足够数据的前提下才能发声。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不仅仅是蛛丝马迹,当事物还处于不确定阶段,任何所谓的数学模型也好,预言也好,都是痴人说梦而已。要了解一个事物的发展规律和结局,往往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即对包括对事物本身的分析、它所作用的对象、媒介以及通过其在具体真实世界中的影响进行全面分析,这种分析用统计学方法来讲就是建模型。基于大数据的模型相对来讲是比较稳固的,换言之,就是预测准确度较高。在统计学的建模之前需要做两件事情,其一是根据现有数据建立模型,其二,必须通过真实世界的数据带入模型,以观察模型是否准确。

基于此,针对新冠,第一我们需要了解新冠病毒的本身;第二,我们需要了解它如何影响人类;第三,对人类个人及社会会带来怎样的影响?以及大家最关心的是中国在接下来将会采取怎样的措施,是否可能改变现阶段的动态清零政策?

下面我们分别来进行阐述:

一、新冠病毒covid19来自哪里?

冠状病毒其实很早就在人类存在了,近的包括MERS、SARS、以及人类感冒的一种常见病原体。这次的新冠病毒被WHO命名为covid-19,因为它是一种新的冠状病毒,由于在人类之中之前未发现或者未出现过,所以从2019年发现以来,人们发现它带来了严重的肺炎甚至致死,于是恐慌自然就出现了。尤其2019年末,武汉的各种艰辛,以及之后全世界为它瑟瑟发抖的景象我们至今仍历历在目。虽然武汉最先发生报告了疫情,但并不等于就是发源地。主要根据是早在2019年11月或更早,欧洲、美洲一些国家的库存血液标本中就检测到了SARS-CoV-2抗体。此后武汉疫情确实可能主要来自华南海鲜市场,但真正来源是有学者推测是进口冷冻海产品及其包装上携带的输入病毒,而非穿山甲。就像后来北京新发地、青岛、大连疫情那样,已被证实最初的被感染者,都来自与进口冷冻链有密切接触者,SARS-CoV-2有“物传人”的能力虽非全球公认,但却是多数中国专家的共识。

二、新冠病毒covid19为何会引起如此严重的后果?

中国在这次的新冠狙击战中为全世界做出了榜样,从最初的忙乱、措手不及,医疗资源相对不足,早已过渡到得心应手的阶段。而其他某些大国似乎始终处于慌乱无序之中。据统计因它造成的死亡率高达3-6%,虽然比不上2003年的SARS的10%,但是也远比流感病毒造成的死亡率0.1%高了几十倍。笔者因从事传染病临床工作,常年和流感打交道,深知其可怕,与死亡率数十倍的新冠病毒肺炎比起来,0.1%的死亡率显得何其微不足道?于是乎,新冠病毒肺炎成为了恐怖的代名词就完全可以理解了。我们都知道甲型流感,现代的人类提到流感,对流感造成的破坏并不那么刻骨铭心。但就是流感病毒在1918年感染了约10亿人,占全世界人口的一半,杀死了5000万到1亿人,这个数字听起来真的不可思议,死了这么多人已经超过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总和。为何?当时人类完全对流感病毒没有免疫力,就如同covid19刚刚出现那会儿,致死率是非常高的。但现代社会不论医疗水平还是生物制药能力,都远超1918年,现在全世界因为新冠病毒感染了3.3亿多人,因新冠肺炎死亡的人数超过了556万,死亡人数是流感当时的十分之一,病死率也较1918的流感病毒更低。

三、新冠病毒肺炎的流行情况:

新冠病毒肺炎在人类已经流行2年多了。两年来,人类做出了巨大而卓越的努力,新冠病毒也在不断地变异和发展。从武汉测明其基因序列开始,它经历α、β、γ、Δ、ο等诸多变种。也引起了世界范围内多次大流行,一波接一波,直到现在仍未停止。各大变种远不止这些,但这些变种值得关注,因为他们引起了新的流行,总体来讲前三种流行仅在于抗原成分地变异,致病力未发生大的变化,直到delta(Δ)毒株的出现,其病毒载量是前三者的1000倍以上,潜伏期从7天缩短到4天,病毒转阴更加困难,其造成的重症和危重症及病死率都较原始毒株大大增加,造成了世界一度的恐慌蔓延。2021年11月9日南非发现的奥密克戎毒株现在已取代delta成为了新的霸主,其传染性较delta毒株强2-3倍,但致死率较delta毒株低1/4。

三、新冠病毒的药物治疗:

人类自从疫情开始以来在不断地努力研发治疗药物,包括小分子化合物以及单克隆抗体等。虽然前期的几种药物因为仓促地使用同情治疗或未得到足够循证医学依据地基础上就开始了临床实验和使用,但遗憾的是,2年来我们最终发现在药物方面除了我们常知的激素对重症患者有用之外,其他药物的疗效乏味可陈。在疫情早期阶段,我们缺少确实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手段,但对于重症患者,其预后主要取决于氧疗与呼吸支持能否成功。我国专家们制定的严密监护,早期发现缺氧、呼吸功能不全,并将各项关键治疗关口提前的策略,确实挽救了更多的生命。与SARS期间相比,没有合并细菌感染者滥用抗菌药物现象已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对肾上腺皮质激素适应证、剂量、疗程都有了严格的规定,也不必担心像SARS那样有严重、长期不良反应的发生。可喜的是,最近已有数个比较成熟且效果良好的抗病毒新药在国外上市或即将上市,给我们带来新的曙光。一个是默沙东的Molnupiravir,已被授权在英国紧急使用;另一个是辉瑞的Paxlovid,2021年12月22日刚刚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据报道该药在出现症状3 d内使用,能使住院与病死率下降89%之多,这几乎是取得了革命性的进步。我国开拓药业的作用机制特殊的普克鲁胺,正在国外做Ⅲ期临床试验,并且在巴拉圭已批准其紧急应用。这些药物的成功研制将为COVID-19抗病毒治疗掀开新的一页,极大有利于降低病死率,对疫情控制也有间接的促进作用。

四、疫苗:

人类在新冠流行期间基于既往对mRNA疫苗的历史研究,开创性的创造了mRNA疫苗应用于人类的创举,这一新的疫苗在人类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但因为新冠它出现了,而且出现的非常的迅疾,很快就应用到了人类身上,这种应用的速度在以前的历史上是不可想象的。在疫苗的研发上,中国速度和质量同样是非常值得称赞的,短短两年时间,中国接种新冠灭活疫苗的接种剂次达到了近29亿次(约占全世界的接种剂次的1/3),两针全剂次疫苗覆盖率达到了83.27%人群。总之,各类疫苗的注射,使全世界51.46%左右的人群得到了两剂次的疫苗覆盖,取得了一定程度的保护,这也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国内外delta毒株和奥秘克戎毒株虽然还在不断蔓延和零星散发但重症率和死亡率越来越低的最核心原因。截至2022年1月19日,全球接种新冠疫苗共超过95亿剂次。

五、新冠病毒的变异:

随着2021年11月9日南非的奥密克戎毒株华丽登场,世界WHO曾一度惊呼,更强的变异株来了,全世界都在恐惧其会引发较delta毒株更为致命的大流行。2个多月过去了,奥密克戎毒株果然成为了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优势毒株,逐渐完全取代了delta毒株的优势地位,现美国90%以上都是奥秘克戎毒株的流行。但可喜的是,它的致病力较delta毒株更低了。同时,美国的辉瑞公司研发的蛋白酶抑制剂Paxlovid,证实对奥秘克戎毒株有效。但该药在临床数据上尚没有大数据的全面支持,比如应用的时机,有效性,防范重症危重症的真实世界大数据还未报道。现在我们需要将新冠病毒的发展脉络捋一捋,从致病力强的原始毒株逐渐开始流行,出现各种变异,直至毒力最强的delta毒株的出现,然后过渡到奥密克戎,虽然传染性较delta更强,但是致病力仅有delta毒株的75%不到。那么问题来了,全世界曾感染新冠病毒的人类占了大约4.3%,两剂次接种疫苗的人类大约占了51.46%左右,两者相加约55%。按既往研究分析,70%是一个分水岭和临界值,它意味着人类已经具备了群体免疫,对某个国家如此,对全世界的群体免疫也是如此。那么这15%的缺口需要足够的时间才能补齐。同时,关键的是,现存的这些群体免疫是针对不同毒株的,新冠疫苗自流行以来发生了数十次较大的变异,所以人类对其的免疫屏障其实是各自针对不同变异毒株免疫力的总和,随着新冠病毒变异的加快,造成突破性感染的病例也在不断地累加中,意味着以前患过新冠肺炎或者注射过疫苗地人也会被感染。但上帝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会为其打开一扇窗,幸运的也许是,从现有大多数数据分析,在这些突破性感染者中重症化、住院、病死率却远比流感病毒更低,不到0.1%,这表明,即使出现了突破性感染但它对绝大多数人来讲并不致命,和新冠病毒开始流行时地3-6%的病死率完全不在一个数量等级之上。

六、展望:

接下来,我们需要关注的要点就剩下以下几点了:

1、研发的新冠药物对以后不断变异的新冠病毒会不会非常有效,使用地时限范围是不是很大,比如不是发病内3天,而是7天?

2、新冠病毒还会不会变异,变异后毒力如何确定?

3、人类针对变异毒株的疫苗研发速度跟不跟得上,预防效果会不会和流感疫苗类同?

4、新冠病毒会不会感染除人类之外的其他动物,再由动物感染人类,导致毒力地上升?

5、各国的疫情变化将如何对现阶段我国防疫政策动态清零的目标产生影响?


综上这些,病毒毒力、致重症化率、致死率是第一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其次,疫苗对不断变异的病毒预防效果如何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尤其中国的灭活疫苗对不断变异的新冠病毒肺炎重症化的预防效力究竟有多大?这些都还需要时间,但相信这个时间不会很久,到今年年底,应该会有数据出来。我们不妨让子弹再飞一会儿。最后,新冠的大流行在全世界范围内会不会在今年年底之前结束。这个问题虽有很多评论性文章就此进行了分析,无论从模型推算还是现阶段的群体免疫力看,今年流行会结束,是的,很多科学研究者或组织对此抱有充分的信心。我们将拭目以待!

回到文章开篇谈及的我国新冠防疫政策是否今年发生变化,新冠病毒covid19会不会停止流行,相信诸君对此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

袁刚
袁刚 主任医师
宁波市第二医院 肝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