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直肠息肉,不可忽视
病理分析
结直肠息肉是指结直肠黏膜上所有的隆起性病变,包括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病变。
病理类型
1. 肠息肉
(1)新生物性息肉:就是腺瘤性息肉,是公认的癌前病变,包括管状腺瘤(最多见)、绒毛状腺瘤及管状绒毛状腺瘤。一般认为结直肠癌大多数经过腺瘤的过程,摘除腺瘤性息肉可减少结直肠癌发生。腺瘤结构中绒毛状成分越多,癌变的可能性越大。
(2) 非肿瘤性息肉:心幼年性息肉:为大小不等的储留性溪腔,是一种错构瘤;@炎性息肉:最多见于溃疡性结肠炎、血吸虫病、克罗恩病、肠阿米巴等慢性炎症刺激所形成。
2. 肠息肉病 在肠道广泛出现数目多于100 颗的息肉称为息肉病。
(1)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intestinal polyposis) : 常在青春发育期出现结直肠腺瘤,发生于各个肠段,逐渐增多,发生癌变倾向性很大。
(2)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黑斑息肉病,Peutz-Jeghers 综合征):属于错构瘤一类,可出现在全部消化道。
(3) 肠息肉病合并多发性骨瘤(Gardner 综合征):与遗传有关,癌变倾向明显,常见于 30-40 岁。
临床表现
1. 肠道刺激症状??腹泻或排便次数增多,继发感染者可出现黏液脓血便。
2. 大便带血??因部位及出血量不同而表现不一。
3. 肠梗阻及肠套叠??以盲肠息肉多见。
直肠息肉:间歇性便血、肛门可复性肿块、便频、里急后重及便不尽感。
Peutz-Jeghers 综合征:多伴口腔黏膜、口唇、口周、肛周及双手指掌、足底黑色素沉着。易发生出血和肠套叠。
诊断
如出现不伴有其他症状的大便带血或粪隐血试验阳性,在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应考虑该病的诊断,进一步追问息肉病家族史,如有则应考虑该病诊断,直肠指检主要用于直肠息肉的诊断,直肠镜、乙状结肠镜 和纤维结肠镜可发现息肉、腺瘤的数益、部位和范围。内镜可取活检做病理检查,明确诊断。目前最多用的是结肠镜。钡灌肠也是重要的检查方法。
治疗
1. 内镜下治疗 可切除息肉。定期随访可去除新生息肉及镜检息肉。
2. 经肛切除 扩肛后拖出切除直肠下段息肉。
3. 开腹手术切除或腹腔镜手术??用于内镜下难以彻底切除、直径大于 2cm的广基息肉或位置较高的癌变息肉。可行直肠或结肠根治性手术。家族性息肉病癌变率高,应接受根治性手术。
4. 炎性息肉以治疗原发病为主。
5. 息肉病如做局部切除,需终身随诊。如直肠病变严重,应做全结肠加直肠切除,同时做永久性回肠末端造口术。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