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普
发表者:孟自力 人已读
最近不少患者网上留言问“心脏瓣膜病,到底是换瓣还是修复?”、“风险大不大?”、“术后能活多久?”针对这类问题,今天做了这期内容,希望能帮到大家!
?人类的心脏内共有四组瓣膜,即主动脉瓣、肺动脉瓣、二尖瓣、三尖瓣。每组瓣膜均由二至三个瓣叶组成,瓣叶菲薄光滑而富有弹性,它们具有单向阀门作用,随心动周期交替开放关闭,保证心脏向正常方向排血,维持人体的血液循环。
倘若瓣膜出现了病变狭窄,瓣膜口在开放时不能充分张开,血流就会出现梗阻,造成血流通过障碍。血液“憋”在心脏里面,使得心脏慢慢增大。
心脏的压力高了、增大了,对身体的许多脏器都有影响。
比如二尖瓣狭窄可能引起肺内压力升高,病人出现咯血、气短;三尖瓣关闭不全,会引起肝脏的增大,晚期出现肝脏硬化、黄疸等,还会引起肾脏的淤血,出现尿少、腿肿、脖子肿、脸肿等。此外血憋在哪个地方,时间长了哪个地方容易凝固,形成血栓,“憋”得时间太长了,心房被“憋大”增生,还容易形成房颤。
总之,心脏瓣膜病如果不能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瓣膜将进一步受损,长此以往会引起急性肺水肿、房颤、血栓栓塞、心力衰竭等并发症,患者轻则丧失劳动力,重则心力衰竭而亡。
心脏瓣膜坏了就要及时修补甚至更换!
手术是目前临床上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就治疗技术而言,瓣膜病的外科手术治疗主要分两种方法:
(1)心脏瓣膜成形术,即对损害的瓣膜进行修复;
(2)心脏瓣膜置换术,用人工机械瓣或生物瓣进行替换。
心脏瓣膜成形手术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单纯恢复心脏瓣膜或瓣环的解剖形态,而更重要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和恢复瓣膜以及心脏的正常功能,使心脏能够正常健康运作。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是采用由合成材料制成的人工机械瓣膜或用生物组织制成的人工生物瓣膜替换的手术,简称换瓣。
是换瓣还是修复,是有一定的适应症的
瓣膜成形术通常用于病变轻微的二尖瓣或三尖瓣,而对于严重的心脏瓣膜病变,特别是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多选择瓣膜置换术。换句话说,瓣膜还有修复的价值,可以考虑瓣膜修复或者成型。如果说这个瓣膜已经完全坏掉了,那么只能瓣膜置换了。
现在患心脏瓣膜病、风湿性心脏病的患者越来越多。到医院检查,很多患者医生都建议及时换瓣膜或手术修复。但心脏方面的手术都是有一定的风险的,所以建议一定要选择正规的大医院或心脏专科医院进行手术,下面就来看一下具体的手术方式。
从手术切口的大小和创伤程度上来讲,分为微创和开胸
开胸心脏瓣膜手术:
多采用胸骨正中切口(长约20厘米),手术结束时用钢丝合拢固定胸骨;该手术显露心脏病变好,操作方便。但这种手术方法创伤较大,且皮肤疤痕位于胸前正中,给患者特别是女性患者的美观、社交与心理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但此类手术适应症广泛。
?心脏瓣膜病微创:
是在大腿根部上打一个小孔,将医用微摄像头深入患者体内,医生看着电视胸腔镜观察器官和病灶,利用特制的微创手术器械完成手术操作。该手术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受到广大瓣膜病患者,尤其是不耐受手术的群体老年,以及女性患者的青睐。
提醒:无论是哪一种手术方式,都有各自的适应症,一定要根据病情及医生的意见慎重选择。对于需要手术的患者,一般不建议拖。时间拖的越长到时心功能会变得越差,手术的风险也会越大。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发表于:2022-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