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儿急疹
幼儿急疹又称婴儿玫瑰疹,是婴幼儿常见的一种以高热、皮疹为特点的疾病,主要发生于3岁以内的婴幼儿,尤其是6-18个月大的孩子。春秋季多见,可全年发病。
病原
病原主要是人类疱疹病毒6型(HHV-6)和7型(HHV-7)。
临床表现
宝宝常突发高热,可能是其第一次持续发热,体温在39~40℃左右,可有轻微咳嗽或拉肚子,但多数患儿无其他症状,精神食欲良好,3-5天后体温骤然下降,皮肤出现淡红色斑丘疹,不痒,疹间皮肤正常,疹子一压会褪色。见于头颈及躯干,很快波及全身,1天出齐,多在2-3天完全消退。
见到“热退疹出”就能确诊幼儿急疹,这个特点能与小儿其他出疹性疾病鉴别。但HHV-6感染后只有40%表现为幼儿急疹,其余并不出现典型幼儿急疹症状,而只以发热为临床表现。
鉴别诊断
发热是很多疾病初期的常见症状,不是所有的发热出皮疹都是幼儿急疹,家长要留意观察,注意病情进展情况,必要时及时就诊。
有类似感冒的前驱症状,口腔颊黏膜处可见麻疹黏膜斑,发热3~4天后疹出热盛,疹退留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可能为麻疹。
有类似感冒的前驱症状,耳后、枕后、颈部淋巴结肿大,发热1~2天后出现皮疹,从面部到躯干1天出齐3天消退,疹退不留色素沉着无脱屑,可能为风疹。
有类似感冒的前驱症状,当天或第2天出现皮疹,典型的皮疹主要散发在手心、足心、口腔黏膜、肛周,可能为手足口病。
皮疹与发热几乎同时发生,斑丘疹到水疱疹到痂疹不同形态可以同时存在,可能为水痘。
高热1~2天后出疹,全身弥漫性点状充血性红疹,帕氏线、咽峡炎、杨梅舌,疹退不留色素沉着有糠麸样脱屑,可能为猩红热。
高热3~5天后出疹,颈部淋巴肿大,双侧结膜充血,口唇干红皲裂、杨梅舌、口咽部黏膜充血,掌跖红斑、手足硬性水肿,可能为川崎病。
并发症
幼儿急疹一般除了高热,临床表现较轻,但可并发良性颅内压增高、热性惊厥、心肌损害、肝功能损伤、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
治疗
幼儿急疹是一种自限性疾病,没有特效药物。一般不用特殊治疗,只要加强护理和给予适当的对症治疗,几天后就会痊愈,要避免滥用抗生素。
孩子发热时,要给其多饮水,可采用物理降温,如用冷毛巾敷头额部或腹股沟处,当体温超过38.5℃时及时给予退热药口服。
【我要称谢你,因我受造,奇妙可畏】
为每一个平静安稳的日子感谢造物主上帝
白细胞和粒细胞减少
幼儿急疹最常见的血象异常是白细胞减少(文献报道发生率高达55.3%~79.4%)和中性粒细胞减少(文献报道发生率为16.63%),随着病情的进展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有逐渐下降的趋势。这是因为病毒感染可抑制骨髓以致粒细胞破坏过多或生成减少,或者骨髓无效增生。一般不需要应用升白细胞药物治疗,白细胞总数约在第8天恢复正常,中性粒细胞计数约第14天恢复正常。
血小板减少
幼儿急疹还可引起血小板减低(文献报道发生率为4.85%~16.98%),血小板大多为轻中度降低,重度降低(<20×109/L)少见。血小板减少考虑为病毒感染抑制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并使血小板寿命缩短所致。因为本病病程自限,预后良好,热退疹出后血小板均能逐步升至正常。轻中度减少不予特殊处理;如重度减少应给予早期干预,可使用丙种球蛋白静点治疗等,以防重要脏器出血。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