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乐丰_好大夫在线
1届年度好大夫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颈动脉狭窄与脑卒中的那些事(三) 颈动脉狭窄是脑卒中的隐形杀手

发表者:曲乐丰 人已读

颈动脉狭窄是脑卒中的隐形杀手

R-C.jfif

1.“哪都看了,就是看不好

头痛,真烦人!”,头颅检查无明显异常,为何总是头晕、头痛?

当颅脑无实质性病变,反复发作的头晕、头痛,便要考虑到血供问题。恰如再好的汽车没有汽油也跑不动一样,大脑的营养供给出现问题便会出现脑缺血症状,头晕、头痛是其中重要的缺血表现之一。

2.脑部缺血还有哪些表现?

除了头晕、头痛外,还可有耳鸣、眩晕、黑蒙、视物模糊、失眠、记忆力减退、嗜睡、多梦等症状。患者会感觉“昏沉沉的,想不清事儿,不清醒”,还可有反应迟纯,记忆力下降;头麻,感觉“头皮不是自己的”,有麻、胀感,严重时则有针刺感;头痛,头涨,能感觉到血管的跳动,或觉得被念了“紧箍咒”,从前额到后脑一圈都发紧。

3.脑部缺血为何会有不良症状?

众所周知,血液对于维持生命,保持组织活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脑作为人体的“司令部”其特点是,脑耗氧量大,约占人体1/6,血流量占人体1/5,对缺血缺氧极为敏感。正常脑组织在缺血3 h后就可能出现不可逆变化,“缺血半暗区”形成,6 h则所有缺血脑细胞出现坏死。因为中枢神经细胞坏死是不可逆的,故造成的功能障碍很难恢复。

R-C (1).jfif

4.颈动脉狭窄的症状究竟有哪些?

临床上依据颈动脉狭窄是否产生脑缺血症状,分为有症状性和无症状性两大类。有症状性颈动脉狭窄:①脑部缺血症状,可有耳鸣、眩晕、黑蒙、视物模糊、头昏、头痛、失眠、记忆力减退、嗜睡、多梦等症状。眼部缺血表现为视力下降、偏盲、复视等。②TIA,局部的神经功能一过性丧失,临床表现为一侧肢体感觉或运动功能短暂障碍,一过性单眼失明或失语等,一般仅持续数分钟,发病后24 h 内完全恢复。影像学检查无局灶性病变。③缺血性脑卒中,常见临床症状有一侧肢体感觉障碍、偏瘫、失语、脑神经损伤,严重者出现昏迷等,并具有相应的神经系统的体征和影像学特征。许多颈动脉狭窄患者临床上无任何神经系统的症状和体征称为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有时仅在体格检查时发现颈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颈根部或颈动脉行经处闻及血管杂音。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尤其是重度狭窄或斑块溃疡被公认为“高危病变”,越来越受到重视。

5.颈动脉狭窄如何造成脑缺血?

通畅的颈动脉是保障脑部供血的前提,可如果颈动脉像排水管道一样被“铁锈”、“淤泥”阻塞会是怎样呢?这就发生了颈动脉狭窄。颈动脉狭窄致使管腔变小,血流量减少,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等脑缺血症状。

6.颈动脉狭窄为什么会造成脑梗死?

颈动脉狭窄的常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即颈动脉壁形成斑块,当这些斑块增大或破裂时,将会形成破裂斑块的栓子,这些栓子在血流冲击下进入颅内,造成颅内血管栓塞从而造成脑梗死。此外当颈动脉管腔进一步狭窄以至闭塞时会发生缺血性脑梗死。而普遍认为前者起主要作用。

7.颈动脉狭窄会导致失明吗?

会的。眼动脉起于颅内段的颈内动脉,颈动脉狭窄可导致眼部缺血表现,如角膜白斑、白内障、虹膜萎缩、视网膜萎缩或色素沉着、视神经乳头萎缩、静脉出血等。失明多因白内障引起。

8.为什么肢体无力也与颈动脉狭窄有关?

颈动脉狭窄症本身没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常不易发现,一些患者可表现因脑部缺血,神经系统受损的症状。在早期的临床表现有突然发作的麻木、感觉减退或感觉异常、上肢或下肢无力、面肌麻痹和单眼突然发黑等,如发生在语言中枢侧大脑半球,可引起语言障碍。这种症状出现仅数分钟,也可数小时,但在24 h内完全消失,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小中风”,或称为一过性脑缺血症(TIA)。

9.为什么会反复发作TIA?

颈动脉狭窄所致的卒中,其主要原因是颈动脉斑块脱落,掉入颅内并阻塞了颅内动脉,造成大面积脑组织坏死。当斑块的大小不足以阻塞主干动脉,而是小斑块的脱落,就会造成一过性的脑缺血发生及TIA。颈动脉斑块形如自来水管道的铁锈,不时的脱落就会反复的发作小中风

10.TIA的发作与血压搏动有关吗?

颈动脉斑块脱落后便随颈动脉的血流进入颅内形成栓塞,同时也会因为血流而脱落。当患者情绪激动、血压增高后,急速的血流便更容易冲刷斑块,使其脱落。

11.是不是所有的颈动脉狭窄患者都会反复发作TIA?

反复发作的TIA虽然不少见,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有些颈动脉狭窄的患者其颈动脉斑块较为稳固,不易脱落,长期的一侧颈动脉狭窄造成对侧颈动脉以及椎动脉较为发达。这些代偿的血管弥补了狭窄颈动脉的血供,这样的患者甚至没有症状,体检时才被发现。

12.颈动脉狭窄还会导致痴呆吗?

来自曼彻斯特大学的Charles McCollum教授根据多年研究,指出大脑多发微栓塞是痴呆症的重要原因。这种大脑多发微栓塞对于痴呆症患者而言是普遍存在的。世界上大概有2 400万人患有痴呆症,而其中血管性痴呆占90%以上。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是大脑多发微栓塞的重要原因,即颈动脉内的硬化斑块碎屑脱落所致,而且这种多发微栓塞经常是无临床症状的。较大的栓塞或某些部位的栓塞则临床多有症状,临床称为缺血性脑梗死。颈动脉硬化狭窄使得脑梗死概率明显增加,而脑梗死则是痴呆的重要原因。另外这种多发微栓塞同样可以通过弥漫性的大脑损害导致痴呆症的发生。

R-C (2).jfif

13.颈动脉斑块也有区别吗?

并非所有人的颈动脉斑块都一样,有些斑块较为松软并混有血栓,外观形似豆渣,可被称为不稳定斑块。有些斑块较为坚硬,甚至形成钙化,形似骨质,可被称为稳定斑块。而不稳定斑块脱落风险大,容易造成脑梗死。

14.颈动脉斑块为何有软、硬之分?

随着人体的老化,各器官也在不断走向衰弱,动脉血管也是如此。而动脉硬化是动脉老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动脉硬化软斑块的形成目前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其中高血脂的不断浸润,介入手术的机械破坏,高血压的不断冲击,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可能与其相关。

15.是否硬斑块就绝对安全?

在我国,脑卒中已成为居民死亡的第一位原因,是威胁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第一杀手。更为严重的是,我国有糖尿病人近1亿,高血压患者约2.2亿,血脂异常者约2亿,超重和肥胖者约2.4亿,吸烟者约3.5亿。这些均是颈动脉壁形成粥样硬化斑块的危险因素,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形成,脑卒中高危人群数量惊人。当这些斑块增大或破裂时,将会形成破裂斑块的栓子,这些栓子在血流冲击下进入颅内,造成颅内血管栓塞从而造成脑卒中。此外当颈动脉管腔进一步狭窄以至闭塞时会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所以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是脑卒中真正的幕后杀手。

硬斑块虽然脱落风险较小,但并不意味着绝对安全。其一,如果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不加以控制,硬斑块可能变成软斑块。其二,当面临双侧颈动脉狭窄时,较高程度的狭窄会直接影响脑部供血而导致缺血性脑梗死。

16.软斑块一定得手术取出吗?

软斑块也可变成硬斑块。危险因素的控制,戒烟、限酒、适当锻炼可起到积极作用。而药物治疗,尤其是他汀类、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抗炎症药物、钙离子拮抗剂等药物的治疗被证实对斑块的稳定性有促进作用。同时这些药物对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也有治疗作用。

17.为什么说得了脑梗死要检查颈动脉?

根据最新的流行病学统计,卒中在美国每年死亡原因中高居第三位,每年死于卒中的人多于14.3万多人。而颈动脉狭窄所致的中风占15%~20%,约80%的卒中发生在既往无卒中病史亦无TIA发作的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脑梗死后积极地内科治疗是目前公认地治疗方法,有部分患者经过正规的内科治疗后,症状并未得到预期改善。其原因在于其病因即颈动脉狭窄并未解决,以后再发脑梗死概率同样较大。所以脑梗死患者应考虑到是否有颈动脉狭窄,行颈动脉检查对明确病因,指导治疗关系重大。

18.得了脑梗死后再治疗颈动脉为什么是“亡羊补牢”?

受传统思想以及国情的制约,大多数中国人还习惯于得病-治病的模式,对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似乎不十分重视。多数得了脑梗死或曾经得过脑梗死已有神经系统并发症甚至是偏瘫的患者才被查出颈动脉狭窄,再针对病因治疗。如此便相当于丢了羊后再补羊圈,其治疗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

19“亡羊补牢”,是否就为时已晚?

羊已丢,圏不补必然会羊去圏空。同样,颈动脉狭窄所致的脑梗死,仍然不进行病因治疗,则会造成以后更为严重甚至危及生命的危险。脑梗死后,在适当的时机行颈动脉狭窄治疗,会不同程度的改善患者症状,我们有脑梗死后重度偏瘫的患者,手术后恢复行走的成功案例,所以“亡羊补牢,未必晚也”。

微信图片_20220121082058.jpg

20.颈动脉狭窄治疗的意义?

我国居民第三次死因调查结果显示,脑血管病已成为国民第一位的死因,死亡率高于欧美国家4~5倍,是日本的3.5倍,甚至高于泰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根据北京安贞医院20年脑卒中病例资料分析,致死性脑卒中仅占27%,大部分脑卒中患者存活且遗留偏瘫、失语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残疾。目前,我国每年用于治疗脑血管病的费用估计120多亿元,再加上各种间接经济损失,每年因本病的总支出近200亿元。颈动脉狭窄积极、有效、及时的治疗,最大的意义在于预防卒中,可减少30%~50%的脑梗死,同时对患者肢体活动、认知功能、神经功能改善起到积极作用。如此可减少个人、家庭的巨大痛苦以及巨大的社会负担。

21.颈动脉狭窄治疗如此重大,如何避免“亡羊补牢”的发生?

为使颈动脉狭窄的治疗达到最大的临床以及社会意义,就要避免“亡羊补牢”的发生。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关键,做好“三早”,“意识”很重要。首先要有健康意识,再者要有颈动脉狭窄疾病的概念。突破传统“头痛医头”的模式,知道颈动脉狭窄也可造成神经系统症状。目前国内还没有像欧美那样把颈动脉检查列入常规,所以我们要一边呼吁社会的重视,一边做好自我诊断、自我筛查。

本文是曲乐丰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2-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