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普增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

发表者:孙普增 人已读

自从发现幽门螺杆菌(下称HP)的马歇尔教授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这个原来默默无闻的细菌,渐渐混得风生水起,成了红得发紫的网红菌。

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它不但与胃炎、消化性溃疡相关,还与胃癌有密切关系。

幽门螺杆菌,犹如它的名字一样,菌体呈螺旋 S 形L 形,有 2~7 条鞭毛。它是一种微需氧的细菌,喜欢在人胃及十二指肠的区域内生活。

幽门螺杆菌在全球自然人群的感染率很高,已经超过 50%,我国感染率为 40%~90%,平均为 59%。在广州市,幽门螺杆菌感染率由 1993 年的 63.2%下降至2003 年的 49.3%,说明 10 年间广州地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率明显下降,但我们不能因为感染率降低就掉以轻心。以下是我国权威统计数字:

①目前我国约有7亿人感染此病菌,约占总人口50-56%;

②青壮年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30%左右;

③50岁以上的人群中感染率为50%~80%;

④胃溃疡患者中幽门螺杆菌检出率高达几乎为80%,十二指肠溃疡几乎100%;

⑤萎缩性胃炎患者检出率更高达90%;

⑥在我国,60%的胃病患者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问题,有些专家甚至把胃癌称作“传染病”;

⑦儿童青少年感染率大约在30%-40%左右,尤其卫生条件差的集体生活的儿童Hp感染率更高,达64.39% ;

⑧Hp阳性的儿童中,10岁以下被感染者占40%~60%,且每年以3%~10%的幅度急剧增加。

幽门螺杆菌进入胃后,主要通过以下机制发挥致病作用:

①菌体的鞭毛提供动力穿过黏液层。

②通过黏附素,牢牢地与上皮细胞黏附在一起,避免随食物一起被胃排空。

③分泌空泡毒素(VacA基因)和细胞毒素相关蛋白(CagA基因),是主要毒性物质。

④产生尿素酶分解尿素产氨,除对幽门螺杆菌有保护作用外,还能直接和间接造成胃黏膜屏障损害。分泌过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以保护其不受中性粒细胞的杀伤,分泌黏液酶、脂酶、磷脂酶A、脂多糖等降解液,破坏胃上皮细胞的完整性。

⑤幽门螺杆菌通过抗原模拟产生抗体,导致胃黏膜细胞免疫性损伤。

HP感染后,100%会发生胃黏膜活动性炎症,只不过约有70%的人不会感觉到明显的症状。

证据表明,与以下疾病相关:

①100%的患者均可出现慢性活动性胃炎,

②大约 15%~20%的感染者可能会出现消化道溃疡,

③大约5% ~10%的患者可能会出现消化不良,

④大约 1%(一说3-5%)的患者可出现胃癌、胃黏膜相关组织淋巴瘤。

幽门螺杆菌是一系列胃部疾病等罪魁祸首:包括急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甚至胃部的恶性肿瘤,如胃癌和胃淋巴瘤等。

幽门螺旋杆菌还会导致以下疾病:

1.出现口臭,幽门螺杆菌是引起口臭的原因之一,幽门螺杆菌可在牙菌斑中生存,导致口腔发生感染,排出氨气引起口臭。

2.幽门螺杆菌跟一些皮肤病相关,如严重的痤疮、酒糟鼻、湿疹等。

3.幽门螺杆菌与肝病、胆石症、肝硬化、糖尿病、缺铁性贫血、冠心病、脑梗死等相关。

4.导致体内菌群失调,幽门螺杆菌在体内长期的寄生繁殖,随着病情的发展,容易导致胃肠道菌群失调,产生一系列症状。

幽门螺杆菌通过以下途径传播:口-口、胃-口、粪-口。

多数人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在儿童期获得的,儿童属幽门螺杆菌易感人群 。绝大多数感染发生在 10 岁之前。儿童感染的原因一般有:

不用公筷、洗手刷牙不到位

老人嚼饭喂娃

动不动亲娃

怎样知道自己可能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很多人没有特别明显的表现,但是只要细心留意,身体还是会给我们一些线索。

儿童不建议过早进行根除治疗不推荐对14 岁以下儿童常规检测幽门螺杆菌。如果没有必须治疗的指征,通常建议在成年后进行筛查和治疗。

检查:

侵入式检查:

在胃镜检查时取一小块胃组织,通过以下方法进行检查。临床推荐快速尿素酶法组织学检测可作为备选。

非侵入式检查:

其中尿素呼气试验是临床上最受推荐的方法。

吹气试验有以下三步骤:

根除治疗按以下流程进行:

《第五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推荐铋剂的四联方案作为主要的经验性治疗根除幽门螺杆菌方案。治疗 10~14 天根除率>90%。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2022年5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制定的《第六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非根除治疗部分)》(以下简称《国六共识》)推荐5种铋剂四联方案作为Hp根除的首次或补救治疗。推荐的铋剂四联方案与《国五共识》一致(见下表)。新版指南推荐14天为最佳疗程。

注:标准剂量的PPI为每次艾司奥美拉唑20 mg、雷贝拉唑10 mg、奥美拉唑20 mg、兰索拉唑30 mg、泮托拉唑40 mg、艾普拉唑5 mg(以上选一),2次/天。

对于青霉素过敏患者,推荐三种药物组合,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甲硝唑两两组合,甲硝唑(1.6g/天);若四环素较难获取,可使用半合成四环素替代四环素,例如米诺环素(100mg,2次/天)

2022-08-08发布的第六版EHSG共识: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管理——马斯特里赫特VI/佛罗伦萨共识报告(马六共识提出的伴同疗法PPI、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和硝基咪唑类同时给药)应作为非铋剂四联疗法的首选方案,因为相较于序贯和混合疗法,其疗效可重复且复杂性较低。

第6版马六共识报告涵盖了幽门螺杆菌(Hp)感染管理方面的进展,主要针对Hp感染的管理提供指导建议,并就Hp感染的治疗进行了根除疗法的推荐。若无法进行个体抗生素药敏试验,则经验性根除Hp。以下为经验性根除Hp治疗流程图:

注:铋剂四联疗法:质子泵抑制剂 (PPI)、铋剂、四环素和甲硝唑。

克拉霉素三联疗法:PPI、克拉霉素和阿莫西林(仅在当地证实有效或已知对克拉霉素敏感性时使用)

非铋剂四联疗法(伴同疗法):PPI、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和甲硝唑。

左氧氟沙星四联疗法:PPI、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和铋剂。

左氧氟沙星三联疗法:同上,但不含铋剂。

在氟喹诺酮类高耐药 (> 15%) 的情况下,可选择铋剂与其他抗生素或高剂量 PPI-阿莫西林二联或利福布汀联合治疗。

*高剂量 PPI 或钾离子竞争性酸阻滞剂(P-CAB)(伏诺拉生,如可用)加阿莫西林可作为另一种选择。【本人提示:马六共识是国外方案,国内尚未推荐】

儿童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有一定的自发清除率,大约10%左右;而成人HP感染,不经治疗,不可能自发清除。

根除后会得到这些收益:

使用抗生素的不良反应:

阿莫西林:

阿莫西林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6%,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过敏,以及腹泻、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约占3.1%;其次为皮疹,占2%,其他还有转氨酶升高,但多数在减少药量或停药后自行消失。此外尚可见药物热、哮喘等。偶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白细胞降低。

克拉霉素:

克拉霉素同其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一样,是较为安全的药物之一。患者对克拉霉素的耐受良好,不良反应发生率约为4.7%。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嘴巴发苦、呼出金属味道、恶心、腹痛、腹泻等;转氨酶暂时性升高,停药后可恢复正常,对肝脏一般无严重毒性;常用剂量也无肾毒性反应。口服克拉霉素后,部分患者可能有头痛和皮疹。曾有发生短暂性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的报告,包括焦虑、头晕、失眠、幻觉、噩梦或意识模糊。

左氧氟沙星:

左氧氟沙星较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恶心、腹泻、头痛、失眠等。较少见的不良反应有皮疹、味觉异常、腹痛、消化不良、胃肠胀气、呕吐、便秘、眩晕、焦虑、睡眠异常、多汗、全身不适等。常见的实验室检查异常:有肝功能异常、白细胞减少等。

四环素:

四环素的不良反应较多,消化道反应最常见,口服给药时更显著,其严重程度与剂量相关。

①胃肠道反应,食管灼烧感、腹痛、恶心、呕吐等;

②肝损害,长期大量口服(每天超过1~2g)可造成严重肝脏损害,出现恶心、呕吐、黄疸、转氨酶升高、呕血和便血等,在超剂量应用时可发生昏迷而死亡,孕妇更易发生;

肾损害,正常应用一般无不良反应,但对肾功能不全者可加重肾损害,影响氨基酸代谢而增加氮质血症;

④二重感染,正常人的口腔、鼻咽、肠道等都有微生物寄生,菌群间维持平衡的共生状态。长期应用四环素,可使敏感菌受到抑制,而不敏感菌乘机在体内繁殖生长,造成二重感染,这种情况多见于老幼和体质衰弱、抵抗力低的患者;

⑤对骨、牙生长的影响,儿童用药可导致牙齿黄染,疗程长者与总剂量大者更易出现,7岁以下儿童易受药物影响。孕妇用药也可致胎儿牙齿黄染。药物可沉积于胎儿和幼儿骨骼中,影响儿童骨骼生长,停药后可望恢复。

甲硝唑:

甲硝唑的不良反应以消化道最常见,表现为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胀、腹泻等,剂量大、疗程长者的发生率可高达15%以上。少数病例发生荨麻疹、瘙痒等过敏反应,偶见白细胞减少。神经系统症状主要在大剂量用药时发生,如头痛、胶晕、肢体麻木、多发性神经炎和共济失调等。上述不良反应均属可逆性、停药后即可好转。

呋喃唑酮:

呋喃唑酮的主要严重不良反应是用周围神经炎和双硫仑样反应,一般低剂量、短疗程用药不会发生上述不良反应。双硫仑样反应表现为皮肤潮红、搔痒、发热、头痛、恶心、腹痛、心动过速、血压升高、胸闷烦躁等,故服药期间,禁止饮酒及服用含乙醇饮料;与三环类抗抑郁药合用可引起急性中毒性精神病,应予以避免。其余不良反应有尿色发黄恶心、呕吐、腹泻、头痛、头晕、药物热、皮疹、肛门瘙痒等,偶可出现溶血性贫血和黄疸。剂量过大可引起精神障碍。呋喃唑酮的不良反应尤其是严重的神经炎与剂量呈正相关。但呋喃唑酮用于根除幽门螺杆菌时,剂量较低,一般不超过2g,因此是安全的。

日常预防:家庭成员共同治疗、使用公筷、分餐、餐具定期消毒、注意口腔卫生和手卫生、多锻炼身体增强免疫力是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键措施。

改善饮食习惯:

对幽门螺杆菌,无论是检查,还是治疗,目前都有极为成熟可靠的方案,它可防,可诊,可治。只要讲究卫生科学生活,再与合理的检查规范的治疗相结合,完全不必谈之色变。


本文是孙普增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2-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