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妊娠遇到宫颈息肉
宫颈息肉
宫颈息肉是宫颈腺体和间质的局限性增生,并向宫颈外口突出而形成的息肉组织。宫颈息肉通常为一个,也可为多个,红色,质软而脆,呈舌状,有蒂,蒂宽窄不一,根部可以附在宫颈外口,也可在宫颈管内。宫颈息肉常见于慢性宫颈炎者,容易出血坏死,极少会发生恶变。

蜕膜息肉
蜕膜息肉是子宫蜕膜组织增生、水肿并脱垂至宫颈口外,形成息肉样组织,主要是宫颈峡部的内膜组织在妊娠期发生蜕膜化并突出至宫颈口,贯穿整个宫颈管,又称之为“蜕膜脱垂”。典型的蜕膜息肉仅见于妊娠期,少数不典型蜕膜息肉见于非孕期长期接受孕激素治疗者。

诊 断
临床表现中,两者之间往往难以区分,都可伴有白带量增多、脓性分泌物、出血、坏死等症状。但在病理学上,二者却有着本质性的区别。
宫颈息肉病理
镜下见,息肉表面被覆高柱状上皮,间质水肿、血管丰富以及慢性炎性细胞浸润。
蜕膜息肉病理
镜下见,息肉仅有蜕膜组织,无柱状上皮和宫颈腺体。
妊娠期宫颈息肉、蜕膜息肉的不良影响:
1. 宫颈息肉属于慢性宫颈炎的一种表现。妊娠期常伴有脓性分泌物、白带量增多等症状,容易造成生殖道炎症,“逆行”入宫腔,导致“逆行感染”,诱发胎膜早破及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的可能性,增加流产的发生率;
2. 息肉极易发生出血、坏死。妊娠期受激素水平的影响,多伴有阴道流血,容易诱发感染、宫缩等症状,增加先兆流产的发生率;
3. 息肉多生长宫颈管内,占据着宫颈管一定的空间位置,妊娠期随体内激素水平的上调,阴道内环境的紊乱,导致息肉增长速度加快,无形中,它似乎发挥着“扩张”宫颈管的作用,容易诱发宫颈机能不全的发生;
由此可见,引起流产的根本原因并非是息肉本身导致的流产,而是其诱发了感染、宫缩、宫颈机能不全、先兆流产、胎膜早破等因素导致了流产的发生。因此,孕前、孕后,妇科检查非常重要,特别是妊娠期有阴道流血者,首先要先行妇科检查,排除息肉出血,与“先兆流产”进行鉴别,避免误诊、误治。
妊娠期宫颈息肉、蜕膜息肉一定要做手术吗?
1. 既往流产原因,明确是因宫颈息肉、蜕膜息肉造成的绒毛膜羊膜炎、胎膜早破者,应行手术治疗;
2. 妊娠期宫颈息肉、蜕膜息肉,出血者,应手术治疗;
3. 妊娠期宫颈息肉、蜕膜息肉,反复引起阴道内环境失衡者,应手术治疗;
4. 妊娠期宫颈息肉、蜕膜息肉,合并宫颈机能不全者,在行宫颈环扎术同时,行手术治疗;
5. 妊娠期宫颈息肉、蜕膜息肉,高度怀疑恶变者,应行手术治疗;
6. 妊娠期宫颈息肉、蜕膜息肉,没有任何临床症状、无阴道内环境失衡者,也可观察,必要时再行手术治疗。
妊娠期宫颈息肉、蜕膜息肉,该选择哪种治疗方法呢?
1. 息肉,临床多采取传统手术方式治疗,选用合适的手术器械,夹住息肉的根蒂部,进行旋转至脱落;
2. 息肉根蒂部较粗,考虑术中可能会出血多者,可采用电刀进行息肉切除;
3. 息肉根蒂部较深者,手术器械或电刀无法到达根蒂部时,也可行宫腔镜下息肉摘除;
4. 蜕膜息肉,因来源于宫腔,贯穿整个宫颈管中,手术摘除以清除宫颈管内组织为原则,不追求“干净、彻底”,以免刺激引起流产的可能。
注:术后将切除的息肉组织送病理检查。
手术并发症:
1. 术中、术后出血,需压迫止血或对症治疗。
2. 术后诱发先兆流产,需对症处理,治疗无效可导致难免流产的发生。
3. 息肉复发。
4. 组织病理回报,怀疑恶变者,需进一步诊治。
?小小息肉,在妊娠期可能存在大危害,所以妊娠期应重视息肉的诊治,必要的妇科检查、精准的对症治疗,方能助力保胎成功。
本文是付锦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