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当下如何拒绝胆囊“一石之痛”
此前刚回国不久的张女士在居家隔离期间,多日未按时吃早餐,在熬夜刷剧时突然右上腹一阵剧痛,难以忍受,经社区工作人员积极协调,在当地医院急诊科确诊为胆囊结石并发急性胆囊炎,等待核酸检测结果后被医院转入普外科紧急手术治疗。可以看到,现在绝大多数医院的就诊流程较之前多了疫情防控,往往需要核酸结果等一系列保障措施,在出现疫情的地区甚至可能暂停门急诊,尽管医院全力以赴,但也一定程度上对急症患者诊治带来了困扰。胆囊结石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由于梗阻造成的急性胆囊炎更是可能威胁患者生命的急症。急性胆囊炎大多数都是由于胆囊结石造成的梗阻和胆汁淤滞造成的,而胆囊结石并不是一朝一夕就会发生的疾病,它的可预防性是极强的,疫情当前,做好居家预防,出现胆囊结石的机率可以大大降低,完全可以避免进入医院。

怎样简单判断我可能得了胆结石?
大多数的胆囊结石患者都没有症状,因而也常被忽视。但如果在饱餐、进食油腻食物后、精神紧张或睡眠欠佳时出现右上腹或上腹阵发性剧痛或不适,就要引起重视啦。若结石堵塞胆管造成肝外胆管结石,常会出现上腹或右上腹部绞痛,体温升高甚至出现哆嗦寒战、尿色加深、便色变浅。若梗阻严重合并细菌感染发生急性胆囊炎,上述症状可能会进一步加重。总体而言,患者最直观的感受是上腹或右上腹部绞痛,这种疼痛感即使您是赵子龙“浑身是胆”可能都顶不住。

为什么我会得胆囊结石?
肥胖、高脂饮食、女性激素、妊娠、糖尿病、生活缺乏规律、久坐不动及长期肠外营养等多种都是胆囊结石形成的风险因素。

居家如何预防胆囊结石和胆囊炎发生?
1.别只把按时吃饭喊在嘴上
现代快节奏生活下人们的饮食规律被打破,这是危害极大的。人在空腹或饥饿时,胆汁产生和排出会减少,但其胆固醇含量是不变的,不吃早餐或饮食不规律的人胆囊不能及时排空,这就容易使胆汁浓缩而沉积产生结石。调整饮食结构也是重要预防措施之一,疫情期间居家较多,可千万不要暴饮暴食啊!还要注意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饮食,人在消化高脂肪食物时,需要大量胆汁参与,若本就有无症状的胆囊结石,胆囊大量排空急骤收缩时,则可能会产生胆绞痛,若收缩致结石堵塞胆管,后果将不堪设想。而胆固醇则是胆结石的重要原料,长期高胆固醇饮食会极大增加胆结石形成风险。因而,为避免胆囊结石发生,我们应尽量减少肥肉、辛辣、油炸食品、蛋黄、动物内脏等的摄入,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及谷物等含膳食纤维高的食品。此外,我们还应注意饮食卫生,不洁饮食会把蛔虫卵带入消化道,虫卵发育为成虫后可逆行进入胆道,引起胆道阻塞、胆汁引流不畅,久而久之也可能会形成结石。

2.看好自己的体重
肥胖是胆囊结石的重要危险因素,如何知道我到底胖不胖呢?我们可以通过计算体重指数(BMI)对肥胖进行简单界定,计算方法也十分简单,BMI=体重(kg)/身高的平方(m2)。在我国,BMI在18.5~23.9都属于正常范围,若BMI≥28kg/m2则可定义为肥胖。现有研究已表明肥胖人群空腹胆囊体积增加、进食后胆囊排空会出现缺陷,胆汁容易淤积而增加胆囊结石形成的风险。由此可见,居家生活中,在饮食管理的基础上,我们应避免久坐,适当增加运动量,比如跳绳、跑步都是很好的有氧运动方式。如今互联网也十分发达,网上的居家运动健身小课程非常多,我们可以很容易就可以寻找适合自己的活动方式,避免肥胖发生。

3.按时睡觉太重要了
首先应规律作息,长期精神紧张、抑郁失眠等可导致内脏机能紊乱而促使结石形成。注意多饮水、规律排便,可以保持胃肠道的正常通降功能,这对减少胆囊结石发生大有裨益。此外,基于胆囊结石的危险因素,妊娠期女性应尤其注意规律作息以保持雌性激素及内分泌系统的稳定性,降低结石发生风险。有糖尿病的患者居家应做好血糖监测,避免血糖大幅度波动。

我国新冠病毒疫情防控工作已进入常态化阶段,坚持动态清零的防控政策为我国人民生命健康安全提供了极大保障。然而大流行尚未结束,时有的零星散发仍然困扰着人们的生活,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医疗是广大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居家做好健康管理,预防胆囊结石的发生,远离胆囊炎,既是对自己的身体健康负责,也在一定程度上为疫情防控做出了贡献。

本文是薛东波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