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颈动脉体瘤的外科治疗
生理状态下,正常颈动脉体位于颈动脉分叉处后壁外膜中,呈卵圆形,暗红色,直径3~4mm,血供来自颈外动脉。含有众多微动静脉瘘,通过对动脉血中PO2、PCO2及pH值变化来刺激化学感受器,通过迷走神经反射调节呼吸和循环,从而影响和调节体温、血压、呼吸及血pH值。颈动脉体瘤由其增生衍变而来,颈动脉体瘤虽为化学感受器肿瘤,但组织学上来源于副神经节细胞,故又称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瘤。
辅助检查:彩超为常规初选检查,它能清晰地反映瘤体的大小、血供及与颈动脉的位置关系;CTA检查可较全面反映瘤体的大小、瘤体与颈动脉立体关系以及滋养血管来源位置与多寡;DSA为诊断的金标准,除可了解瘤体大小、位置及与颈动脉之间的关系,还可显示颈总动脉及其分支管径、血流通畅情况,Willis环开放情况,对估计术式、手术难易有重要意义,同时还可作滋养血管栓塞促使瘤体缩小,减少术中出血,适用于Shamblin Ⅲ级患者。颈动脉造影时的球囊阻断试验,可初步判断患者Willis环的代偿情况,对于估计患者颈动脉重建的耐受性有一定作用。
本病好发于中青年,比较明确病因是慢性缺氧,故流行病学统计高原地区发病率较高[6],常用病理分级为Shamblin分级法:Ⅰ级:颈动脉体瘤体积较小,与颈动脉粘连少,手术切除较为容易;Ⅱ级:颈动脉体瘤体积较大,与颈动脉粘连较多,瘤体可被切除。Ⅲ级:颈动脉体瘤体积巨大,瘤体将颈动脉完全包裹,手术常需要颈动脉切除和重建,本组14例归为本级。本病恶变率2.6%~10.0%,转移率大约5%[7],诊断恶性的依据为区域淋巴结找到瘤细胞或切除术后复发(即使完全切除)。颈动脉体瘤临床症状首先表现为下颌角处无痛性肿块,最典型体征为Fantaine征:下颌角处肿物附着于颈动脉分叉处,可前后移动,但不能上下移动。双侧颈动脉体瘤往往有家族史。
对于颈动脉压迫训练,笔者认为理论意义多于实际意义,实际效果并不明显。
颈动脉体瘤首选手术治疗,应尽早手术,完整切除瘤体。手术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颈动脉体瘤剥除术,沿Gordon-Tayler白线剥离瘤体,尽可能保留颈动脉结构完整性;另一种是将瘤体连同受累血管一并切除,再行颈动脉重建。Shamblin Ⅲ级及部分Ⅱ级患者多需要颈动脉重建,如果颈动脉长度允许,可以采用对端吻合,如果颈动脉缺损较大,对端吻合张力高,需采用移植血管间置,间置血管首选自体大隐静脉、其次颈外动脉或人工血管。因颈动脉体瘤是由颈外动脉供血,所以可以考虑术中常规结扎颈外动脉,以减少肿瘤复发。术中剥离瘤体过程中,预防颅神经损伤非常重要,可能受累神经包括舌下神经、迷走神经主干及分支、舌咽神经、面神经的下颌支及交感神经等。术后密切观察颈部渗血情况,患者肢体活动、神志、语言反应等情况。
脑梗塞是颈动脉体瘤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一般发生于 Shamblin Ⅲ型患者。术前根据临床表现及各项辅助检查明确诊断和分型,充分了解Willis环开放情况,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对于术中可能发生脑梗塞的患者术中使用颈动脉转流管。预防术后出现脑梗塞的措施是预防颈动脉吻合口血栓形成,保证颈动脉吻合口通畅,术后给予抗凝及祛聚药物治疗,尤其抗凝,剂量要达到要求。
术中颈动脉转流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术中阻断颈动脉后采用颈动脉转流管,大脑血供得以保持;②术中建立颈动脉转流后,通过转流管明确了颈内动脉的走向,有利于手术分离;③颈动脉转流后,瘤体血供减少,瘤体缩小,出血量减少,有利于术中分离。术中是否采用颈动脉转流管,目前国内、外没有统一标准,以下情况可考虑颈动脉转流:①颈动脉体瘤瘤体巨大,解剖复杂,距颅底很近,难以分离;②瘤体血供极其丰富或与血管、神经粘连严重,无分离间隙,分离过程中血管易受损,出血量大;③术中分离瘤体时,血压波动大;④术中估计颈动脉阻断时间较长,大脑供血受影响较大; ⑤术中测定颈内动脉远端返流压<50mmHg; ⑥术前患者影像学检查发现Willis环不完整。
目前有术者预先在颈内动脉防止覆膜支架,避免术中颈内动脉破损导致出血和脑梗塞,也是针对III型颈动脉体瘤困难手术的应对措施。
综上所述,外科手术是颈动脉体瘤的首选治疗,术中完整的保留或重建颈动脉是手术的关键。充分的术前准备、正确的手术方法、必要的脑保护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本文是乔彤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