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农村报】肛门小肉赘 警惕直肠癌
肛门处长了小肉球,很多人都觉得是痔疮,殊不知,这个小肉球也可能是潜伏的肿瘤。近日,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收治了一位有六年痔疮史的患者陈阿姨,她近期无意间发现肛门小肉赘,大便不畅,一查肠镜竟是直肠肿瘤。经过手术后,病灶被完整切除,幸运的是病理检查显示肿瘤尚未癌变。

肛门异物大便不畅
43岁的陈阿姨是云南大理人,婚后跟丈夫一起到广东东莞打工。近日,她在洗澡时无意间摸到肛门处长了一颗小肉赘,由于患有痔疮五六年,加上近来大便不畅,每次大便后隔20-30分钟还得再拉一次才觉得舒服,一到晚上肚子就胀胀的,偶尔还感觉到针扎般疼痛,她感觉不太对劲,于是到当地医院检查。
肠镜结果提示,直肠占位性病变,距离肛缘2-3cm,直肠癌待定。医生告诉陈阿姨,她除了有痔疮之外,直肠还长了个肿物,建议到三甲医院排查。
陈阿姨听后大吃一惊,原本以为只是一个小小的痔疮,现在却被告知可能是癌。在当地医生推荐下,她找到了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一区主任杨景哥。
杨景哥通过仔细问诊和指检发现,陈阿姨直肠距肛门约2厘米的地方可以摸到2厘米大小的肿物,质地偏硬,活动度可。结合当地医院的病理,他表示,“外院病理提示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这属于肿瘤的癌前病变,进一步发展便是直肠恶性肿瘤,鉴于内镜下取材有一定的局限性,建议再次行肠镜+活检术。”
手术解除癌变风险
由于陈阿姨的直肠肿瘤位置很低,如果病理发现是恶性肿瘤,手术方式可能需要考虑Miles手术,即“挖肛门手术”。好在进一步“肠镜+活组织检查”病理提示绒毛-管状腺瘤,伴上皮中-重度异型增生。杨景哥、汤汉林手术团队经讨论后一致决定为陈阿姨行经肛门直肠黏膜肿物切除术。手术在腰麻下半小时迅速完成,同时还解决了患者由来已久的痔疮问题。
术后,陈阿姨第一天便能下床走路。最终病理结果与杨景哥团队预料的一致,符合绒毛-管状腺瘤,局灶伴上皮中-重度异型增生。
出院当天,陈阿姨表示,“这次对我来说,如同捡了一条命,非常感谢杨景哥主任、汤汉林医生以及胃肠外科的所有医护人员!”
重视胃肠镜检查
杨景哥介绍,结直肠癌是我国发病率增长最快的恶性肿瘤之一。大肠癌早期症状不明显,最常见的异常为大便性状或排便习惯改变,若不重视便可能发展至晚期。结直肠癌是一个可预防可治愈的癌症,像陈阿姨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肠道恶性肿瘤大部分都是在肠内息肉或腺瘤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发现并局部切除便能防止其发生癌变。
杨景哥提醒,“在国内胃肠镜相对普及的就医环境下,建议大家把人生第一次肠镜检查安排在40岁以前。如果有肠癌家族史,应该将第一次肠镜年龄提前10-15年。由于近年来结直肠肿瘤年轻化趋势,如果年轻人长期出现大便异常或其他身体不适,也应警惕肿瘤的风险。”

【南方农村报记者】朱斌
【通讯员】伍振鹏 张灿城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