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奶奶“掉”落出50+年的子宫该怎么办?遂宁市中心医院泌尿外科治疗盆腔脏器脱垂有妙招!
近日,遂宁市中心医院泌尿外科收治了一位老年女性患者,70岁,主诉为“扪及阴道脱出物50+年,加重伴无法自解小便1天”。患者入院后完善全腹部CT检查示:膀胱充盈可,膀胱位置偏低,膀胱脱垂改变,左侧输尿管开口位置偏低,不排外受压狭窄改变,双侧输尿管及双肾盂、肾盏扩张、积水。完善静脉肾盂造影提示:双侧肾盂肾盏及输尿管明显扩张、积水。盆底超声检查提示:子宫重度脱垂、膀胱脱垂。结合妇科专科检查,最终诊断为:重度子宫脱垂(IV度),重度膀胱脱垂(IV度),尿潴留,双肾积水,双侧输尿管扩张,陈旧性会阴裂伤(II度)。
为解决困扰患者50余年的“老毛病”,改善患者排尿困难、会阴坠胀感等临床症状,结合患者年龄和强烈要求行保留子宫手术的意愿,遂宁市中心医院泌尿外科摒弃传统的“一刀切”手术观念,为其施行了保留子宫的“全盆底重建术”。2021年12月9日由奉友刚主任医师主刀、肖艳红副主任医师担任一助、林叶远医师担任二助,顺利完成了全盆底重建术。

全盆底重建术为经阴道微创手术,采用网片重建盆底三个水平解剖结构和修复盆腔各器官功能,不用开腹,具有切口小、出血少、术后控尿效果好、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不易复发等优点,并且保留了子宫等无病变组织,对患有内科疾病、体质虚弱、不能耐受大手术的患者更加适宜。
科普知识
盆腔脏器脱垂(Pelvic Organ Prolapse, POP)好发于中老年女性,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年龄>40岁的经产妇中50%都会经历不同程度的POP,其中有症状者占11%。POP主要表现为盆腔各器官解剖位置的改变和功能的异常,根据脱垂的部位不同可分为阴道前后壁膨出、膀胱膨出、子宫脱垂以及直肠脱垂。POP主要由妊娠、经阴道分娩、产后盆底康复不良,以及慢性咳嗽、便秘、绝经等多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盆底支持结构损伤、松弛或薄弱所致。POP可累及子宫、膀胱、尿道和直肠等诸多器官,常导致排尿、排便和性功能障碍,临床症状可表现为持续的盆腔坠胀感、尿频、尿急、排尿或排便困难、性交痛或性交困难等,严重影响女性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
对于中重度盆腔脏器脱垂患者(POP-Q定量分度为III~IV度),手术仍是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与传统的“一刀切”相比,全盆底重建术通过网片经阴道施行盆底重建安全性更高,手术并发症少,复发率低,既能恢复阴道生理轴向,缩窄阴道直径,延长阴道长度,具有更高的解剖治愈率,又能显著提高患者的主客观满意度和生活质量。
奉友刚主任介绍,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盆腔器官脱垂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此类疾病就诊率较低,严重影响中老年妇女的生活质量。全盆底重建术是治疗女性盆腔器官脱垂最有效的方法。至今,我院泌尿外科已成功完成包括治疗压力性尿失禁手术在内的100多例盆底重建手术。
本文是林叶远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