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为是“痔疮”,肠镜下却有意外的“大收获”
近期,80岁高龄的龙女士来到门诊,马上描述起病情来:“医生我得痔疮了,1个月前反反复复出现排便时,肛门口滴出鲜红色的血液,还会脱出来东西到肛门口,要用手压回”,乍一听,这人的症状确实很符合痔疮。
肛门视诊、指诊和肛门镜检查可以辅助诊断多种肛肠疾病,当然也包括痔疮。在龙女士的配合下,发现确实存在内痔,结合出现出血、脱出症状,并且已是高龄老人,建议住院手术治疗,但参考(《中国结直肠癌早诊早治专家共识2020》)如下图,建议患者手术前行肠镜检查,沟通顺利后,按照计划安排了肠镜检查。

这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以为只是单纯的痔疮,没想到在肠镜检查中还有意外的“大收获”。在肠镜下可以观察到距离肛门8cm的直肠粘膜上长了4.0cm*4.0cm的大息肉。

现在龙女士的手术计划不单单要解决内痔,更重要的是切除直肠息肉,对比大多数人的直肠息肉,龙女士的直肠息肉位置高(距肛门8cm),体积大(4.0*4.0cm),也伴随更高的术后出血风险,与龙女士及家属顺利沟通病情后,如期安排了手术,在术中可见到脱出肛门的直肠息肉以及部分内痔(如下图),脱出的息肉表面光滑,呈分叶状,稍充血。

手术中顺利套扎了内痔以及切除了直肠息肉,幸运的是术后病理提示是良性肿物。

虽然直肠息肉不等于癌,但切除后也并非“高枕无忧”,定期复查和预防才是减少癌症发生风险的有效措施。发表在《柳叶刀》子刊《胃肠病学与肝病学》的一项研究发现,通过对约18万结直肠息肉患者和86万一般人群进行15年跟踪,对比分析后,得出结论,即使息肉切除,患者得直肠癌的风险仍比一般人群高,尤其是形态不好的息肉,癌变率更高
那么如何让息肉不再生长?
据临床统计,约有50%的大肠息肉患者在术后4年内出现复发,复发原因多与息肉过大、没有切除干净及患者自身内环境有关。想要降低息肉的生长可能,就要从生活方式和药物预防等多方面进行管理。
1、有肠道疾病积极治疗
长期慢性炎症会引起肠粘膜发生糜烂、溃疡、缔结组织,造成腺上皮及下层组织增生,表现为炎性息肉。因此当发现肠道炎症,一定要积极治疗,切勿反复刺激,催生息肉增长。
2、改善便秘
长期便秘的患者,大便中的粗渣、异物及其他因素,也会造成肠黏膜损伤或长期刺激肠黏膜,导致上皮和粘膜下组织增生,形成肠息肉。多吃高纤维蔬菜,促进大肠蠕动,对改善便秘,预防肠道疾病很有帮助。

3、改善饮食
现代人饮食西化、太过精细。过多的营养与热量和越来越少的运动量,都与大肠息肉发生有关。饮食可直接影响肠道菌落,油腻饮食可增加结肠中胆汁酸与中性固醇的浓度,逐渐在肠道内形成致癌物质。建议应以饮食清淡,少油腻为主,多吃高纤维蔬菜、水果和粗谷物。
4、戒烟戒酒
吸烟年限和总量与结直肠息肉发病有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长期大量饮酒也是结直肠息肉发病的高危因素。
5、多运动,控制体重
肥胖是结直肠息肉发病的潜在高危因素,BMI每增长5kg/m?可使结直肠腺瘤风险提高约20%。而适当的体力锻炼,不仅可以帮助控制体重,还可以降低息肉发生的风险。

生活中,一旦出现了便血,不要自我诊断,一定要积极前往医院进行规范的检查,生活干预仅仅是预防的手段之一,专业筛查才能帮助更早发现,提高治愈率。
编辑:李志鹏 柯敏辉
本文是柯敏辉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