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肠粘连的诊治与预防
近来,遇到不少患者出现粘连性肠梗阻,一部分经过保守治疗取得很好的疗效,一部分必须经过再次手术才能让患者达到一个满意的生活治疗。现就粘连性肠梗阻分享一下自己的一些心得:
定义:肠粘连是肠管与肠管、腹膜或者腹腔内其他脏器之间发生的不正常粘附,其中以小肠最为常见。
特点:肠粘连多发生于术后,尤其感染性手术(如阑尾炎、盆腔炎等)后发生率最高。肠粘连的严重程度与个体对腹膜或肠管浆膜损伤反应的敏感性有关。有膜状粘连和索带状粘连两种:其中,膜状粘连易引起粘连性梗阻,病情相对较轻;索带状粘连易引起内疝甚至绞窄性梗阻,病情相对较重。
症状:肠粘连引起的临床症状和表现因粘连程度和粘连部位而有所不同。
轻者可无任何不适和临床症状,或者偶尔在进食后出现轻微的腹痛、腹胀等,并能自行缓解。
重者可经常伴有腹痛、腹胀、排气不畅、嗳气、大便干燥,腹内有气块窜动,甚至引发不全性或完全性肠梗阻。
病因:粘连的形成除了先天原因之外,不外乎损伤和炎症两种因素。
损伤:
1、手术:过程中肠管暴露、牵拉、浆膜受损,术后渗血、渗液、腹腔内放置引流管等都可造成肠粘连;
2、腹部创伤:腹部闭合性外伤,冲击部位虽无破裂穿孔,但损伤的局部组织可出现充血水肿或有血性渗出物流入腹腔,使周围组织水肿粘连;
3、化学药物:如计划生育粘堵药物外流,进入腹腔造成粘连。
炎症:
1、盆、腹腔内脏器细菌性感染(阑尾炎、胆囊炎、附件炎),导致炎性渗出物或脓液盆、腹腔的积聚,引发粘连;
2、结核性腹膜炎:结核性腹膜炎可分为干湿两型干型,腹膜上除见结核结节外尚有大量纤维素性渗出物,机化后引发腹腔内脏器、大网膜以及肠系膜广泛粘连;
3、肠结核:肠结核患者肠壁浆膜存在纤维素渗出和结核结节,常因溃疡致使肠壁血管闭塞。同时肠壁常因纤维增生而与邻近肠管或大网膜形成粘连。
4、其它:肿瘤浸润性增长,破坏周围组织,形成粘连。
预防:肠粘连多发生于术后,尤其阑尾炎或盆腔手术后发生率最高。
1、手术操作轻柔,注意保护肠管,严密止血,彻底冲洗清洁腹腔;
2、术中应用可吸收防粘连生物材料可减少粘连的发生;
3、术后早期活动促进胃肠蠕动是关键。
治疗:有些粘连日后可部分或全部吸收,且手术治疗并不能消除粘连,相反术后必然会形成新的粘连,故有条件的患者尽量采取非手术治疗(专科医生指导下)。
饮食调节是非手术治疗的主要内容,正常的肠蠕动可将肠腔内的食物残渣和气体排出体外,而肠粘连因肠管的粘连肠管变窄,肠内容物通过受阻,肠腔内的压力增大,出现腹痛、腹胀。在饮食方面应当注意:少食刺激性以及纤维素丰富的食物,不吃冷食,不喝冷饮,以粥、馒头、蛋糕、奶类、豆浆等软食和半流食为宜,应少食多餐,切忌暴饮暴食,避免大量饮水和流质饮食。此外,需注意腹部保暖,腹部着凉会刺激肠蠕动增加,引发肠梗阻。
手术治疗往往是不得已而为之,出现下列情况考虑手术:
1、粘连性肠梗阻经非手术治疗无效或者考虑存在肠绞窄者。
2、粘连性肠梗阻经非手术治疗缓解后,反复发作者。
本文是张治草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