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朴炳奎 三甲
朴炳奎 主任医师
广安门医院 肿瘤科

中医肿瘤临床基础

581人已读

中医肿瘤临床基础


第一节 诊 法

朴炳奎教授在中医诊断肿瘤的病症时,主张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收集病情资料,重视且善于将现代科学技术方法、西医学的诊疗常规与中医辩证相结合。临证时运用中医基本理论,将四诊资料与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辩证等辨证论治的具体方法相结合,善于将现代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应用,并且进一步将临床应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临床和实验研究,将转化医学和循证医学的理念贯穿在诊疗的全过程,将中医与西医相结合、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整体与局部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想运用到临床实践中。朴炳奎教授认为以辨病治则指导、支配和规范辨证治疗,以辨证论治充实、丰富和完善辨病治则,以辨症为改善患者症状的基本要素,以改良肿瘤患者体质为基础,达到预防肿瘤及肿瘤转移的目的。朴炳奎教授认为若能将四者恰当有机地结合,就能为肿瘤患者提供最佳的治疗策略。这也体现了朴炳奎教授辨病、辨证、辨症、辨质四位一体的个体化的综合诊疗模式。

一、四诊在肿瘤诊疗中的应用

(一)理论基础

四诊亦称诊法,是诊察疾病(包括肿瘤)的四种基本方法。《素问 ? 脉要精微论》说:“诊法何如……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无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可见诊法就是对人体进行全面诊察的方法,借以判断人的健康与疾病的状态。《内经》奠定了四诊方法的基础,《难经》则明确指出了四诊的基本概念。如《难经 ? 六十一难》将四诊概括为“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四诊所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内容十分丰富,举凡人体所表现的一切现象,与生命活动有关的社会和自然环境等等,均在诊察之列。《素问 ? 阴阳应象大论》曰:“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即所谓“司外揣内,见微知著,以常衡变”的中医诊断基本原理亦适用于肿瘤的中医诊疗当中,也说明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和普遍联系,是四诊原理的理论基础。

朴炳奎教授认为肿瘤诊疗中必须要四诊合参,四诊是搜集临床资料的主要方法,而搜集临床资料则要求客观、准确、系统、全面、突出重点,这就必须“四诊并用”“四诊并重”“四诊合参”。《素问 ? 阴阳应象大论》曰:“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声音而知所苦。”《难经》所提出的神、圣、工、巧之论,并非将四诊的意义分成等级,而是强调其各自的重要性及掌握这些技巧的难易程度。早在《内经》中就明确提出了切勿强调切诊的观点,《素问 ? 征四失论》说:“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世,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批语那种不能全面运用诊法的医生是“所谓窥管而已”。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指出:唯以切脉为能事的医生,是通医道的人。只有将四诊有机地结合起来,彼此参伍,才能全面、系统、真实地了解病情,作出正确的判断。

朴炳奎教授认为中医诊法要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来判断患者及肿瘤的特征。“直观性和朴素性”是四诊具有的特点,医生或患者在感官所及的范围内,直接地获取信息,医生则通过分析综合,能及时作出判断。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像学、检验技术在中医肿瘤的诊疗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而朴炳奎教授认为不能只根据直观的征象进行诊治,而要充分借助现代技术判断肿瘤大小、进行定位和定性,做到不漏诊、不误诊、不盲治、不误治,要将中医诊断的宏观表观征象与西医学的微观诊断征象相结合,进行对比分析,再结合中医整体观念,运行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等基础理论,以判断肿瘤的病位、病性、病势及基本核心病机,为辨证论治提供有力的证据。


朴炳奎
朴炳奎 主任医师
广安门医院 肿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