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外侧皮神经炎
股外侧皮神经痛,又称感觉异常性股痛,是临床最常见的皮神经炎,它是一种股外侧皮肤感觉异常的疾病。股外侧皮神经及感觉神经主要丰富于股外侧的皮肤,股外侧皮神经炎发作时主要是出现股外侧下2/3出现麻木、刺痛、发凉等异常的感觉,严重者可以造成运动神经的受损,以及肌肉的萎缩。

解剖
股外侧皮神经为腰丛分支,腰2、腰3神经纤维组成,从腰大肌外侧缘向外下经髂筋膜深面,于髂前上棘内约lcm入大腿部,在髂筋膜深面缝匠肌前面或穿该肌分前后二支。前支在髂前上棘下约lOcm穿深筋膜至皮下,后支穿阔筋膜至皮下,分布于股前外侧皮肤,由于股外侧皮神经行程长,于髂前上棘内侧的狭窄裂隙或腹股沟韧带深面时,周围组织致密紧张,容易受到卡压,引起股部感觉障碍,疼痛麻木。


病因
1牵拉损伤——跨栏运动,体操舞蹈等跨腿运动所致该神经牵拉伤。
2慢性压迫损伤——穿紧身衣、紧身胸衣和紧身裤,佩戴沉重的工具腰带或者硬物局部顶压于骼前上棘处。
3盆腔内压迫损伤——巨大肿瘤、骨盆骨折、妊娠、肥胖等因素。
4医源性损伤——髂骨植骨术、 髋关节置换术、疝修补术、肾移植术等术后瘢痕形成或术中操作不当均可引起股外侧皮神经损伤及卡压征。
5糖尿病相关的神经损伤。
诊断
(1)沿股外侧皮神经及分布区的疼痛、感觉异常、压痛、感觉障碍为诊断依据。
(2)必要时进行x线平片及盆腔脏器检查,以排除器质性病变。
治疗
1经典 FICB:经典 FICB 即腹股沟韧带下 FICB,穿刺点在腹
股沟韧带中外 1/3 交界处下方 0.5~1.0 cm,向头侧、与皮肤呈约 30°进针,分别穿透阔筋膜和髂筋膜并产生两次阻力消失(“落空感”)后注射局部麻醉药。
2改良 FICB:该方法在腹股沟韧带上方进针,进针点在耻骨结节和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 1/3 交界、腹股沟韧带上方 1 cm 处垂直进针,而不是下方 0.5 cm。针尖没有穿过阔筋膜和髂筋膜,而是穿过浅筋膜产生第1 次“落空感”(浅筋膜与腹股沟韧带下方的阔筋膜融合),然后针尖穿过腹横筋膜产生第 2 次“落空感”(腹横筋膜与腹股沟韧带下方的髂筋膜相延续)。
Stevens M, Harrison G, McGrail M. A modified fascia iliaca compartment block has significant morphine‐sparing effect after total
hip arthroplasty[J]. Anaesth Intensive Care, 2007, 35(6):949‐952. DOI:10.1177/0310057X0703500615.
3腹股沟韧带上 FICB:患者平卧并伸展髋关节定位髂前上棘,探头垂直置于腹股沟韧带上方靠近髂前上棘的水平。在超声图像上识别出髂肌和髂筋膜,沿腹股沟韧带向内下方移动探头,扫查到股动脉,继续将探头向外侧移动,使探头位于 FN 外侧,即为进针点。采用平面内进针,进针深度为 2-4 cm。当针穿过髂筋膜时,通常会出现“落空感”,应特别注意在腹股沟韧带上方 1-2 cm 的髂筋膜浅层识别旋髂深动脉,避免误伤。在腹股沟韧带下方,LFCN 走行变异很大并发出分支;在腹股沟韧带上方,LFCN 在骨盆区域、髂筋膜下方有一个稳定的走行分布。
Hebbard P, Ivanusic J, Sha S. Ultrasound‐guided supra‐inguinal fascia iliaca block: A cadaveric evaluation of a novel approach [J]. Anaesthesia, 2011, 66(4): 300‐305. DOI:10.1111/j.1365‐2044.2011.06628.x.

本文是王祥瑞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