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肾移植术后BK病毒的防治
BK病毒是正常寄生于人体的多瘤病毒,正常情况下存在于人群中的泌尿系统,主要潜伏于肾上皮细胞和肾小管细胞内。病毒颗粒通过胞吞作用进入细胞后,释 放 病 毒基因进入宿主细胞核,在细胞核内进行表达、复制和装配,在免疫系统正常的人群总表现为无任何症状或轻微的症状,但在肾移植术后,由于术中使用免疫诱导药物,术后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加之新型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容易导致机体免疫力较低,容易发展为肾移植BK病毒肾病,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BKV感染率不断升高,5%~10% 肾移植受者术后会发生 BKVAN(BK病毒性肾病),BK 病毒感染在术后 3~6 个月到达高峰,BKVAN 在术后的 5~13 个月发生率最高[4],BK 病毒最先潜伏于肾小管上皮细胞进入尿液,称为 BK 病 毒 尿 症。随 后,BK 病 毒 破 坏 肾小管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形成 BK 病毒血症。最后,BK 病毒进一步破坏移植肾组织导致肾小管萎缩和间质纤维化,发展为 BKVN目前针对肾移植术后BK病毒的治疗并没有特效抗病毒药物,预防和治疗肾移植术后 BK病毒感染的关键在于定期复查血液及尿液中BK病毒的载量,并适当减少免疫强度。
BK病毒肾病的临床表现:大部分BK病毒感染没有任何临床表现,并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无特 异 性,主要表现为持续的血肌酐升高,少数可有低热不适、呕吐、呼吸道症状、一过性肝功能损害、一过性膀胱炎等,需与其他疾病相鉴别诊断,据报道BKVN 导 致 输 尿 管 狭窄和梗阻,多半 是 BK 病毒侵犯尿路上皮细胞导致输尿管溃疡、坏死所致。
BK病毒性肾病的预防和治疗,关于预防,据文献报道,左氧氟沙星和普伐他汀能在体外能有效阻断BK 病毒在肾小管上皮细胞的传播,但在体内不能有效阻断,目前还是存在争议的,所以BK病毒肾病的预防还是得通过定期检查来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治疗方面:一、减少免疫抑制强度,降低免疫强度,可停用吗替麦考酚酯,同时将免疫抑制剂剂量降低为25%-50%。减量后,免疫抑制药的药物谷浓度应维持 他克莫司浓度Tac<6ng/ml或 环孢素浓度CsA 在100-150ng/ml甚至更低,需注意的是,严密监测肾功能,预防排斥反应的发生;二,调整免疫抑制剂方案,可将他克莫司胶囊转为环孢素胶囊是一种常见的免疫抑制剂转换方案,因为在联用 MMF时,CsA 比Tac有更低的 BK 病毒感染发生率。另外,把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CNI)转化为西罗莫司(SRL)后能有效降低BKVN患者血清和尿液中BK病毒的 DNA 载量,并减少 移 植 肾 丢 失 率,需要注意的是,西罗莫司有尿蛋白增加的副作用,但我们在临床使用中,并未发现很多尿蛋白的案例;三、抗病毒治疗,西多福韦和来氟米特都具有抗病毒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西多福韦具有一定的肾毒性,警惕使用,使用来氟米特是则需要关注其肝毒性;四、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包含有抗外源性抗原、病毒和细菌的抗 体,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病毒和细菌感染。研 究 报 道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 不仅能有效清除 BK病毒血症(90%,27/30),还能提高移植肾/人1年存活率(96.7%/100%),研究发现,肾移植术后口服环丙沙星(250mg,2次/d)30d能有效降低 BK 病毒感染的发生,但需要远期观察;
综上述,肾穿是检测发现BK病毒肾病的金标准,定期复查尿BK病毒和血BK病毒,做早诊断,早治疗,减少移植肾丢失的风险,增加移植肾的长期使用。
本文是黄晨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