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带您认识胃肠间质瘤(1)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健康科普摘选
(1)什么是胃肠间质瘤?
胃肠间质瘤英文简称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病理表现从良性到高度恶性不尽相同。肿瘤呈膨胀性生长,多数由于KIT或PDGFRA(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基因突变而导致肿瘤发生。临床上大于2cm的潜在恶性间质瘤属于较为少见的肿瘤,占所有胃肠道肿瘤的3-5%,发病率大概是1-2/10万。胃肠间质瘤可发生在胃肠道的所有部位,但以胃和小肠最常见,并以50-65岁的中老年人最为多发。
(2)胃肠间质瘤有什么症状?
最常见的症状是消化道出血,约占20%左右;表现为呕血、黑便、血便等,尤其需要对黑便提高警惕。其次是腹部的不适和疼痛,还有少数患者可出现消化道梗阻。由于症状没有特异性,胃肠间质瘤较难早期发现;部分患者甚至不表现出任何症状,仅在体检时偶然发现腹部肿物而确诊。有20%左右患者首次诊断时已合并远处转移,这部分间质瘤属于完全恶性。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肝脏和腹膜腔。
(3)为什么胃肠间质瘤要做基因检测?
胃肠间质瘤的发病多与正常细胞的异常基因突变有关,进行基因检测确定突变的基因类型,对诊断和后续靶向药物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GIST患者通常携带有KIT或者PDGFRA的异常基因突变。检测突变状态,对于间质瘤的临床诊治至少具有以下作用,第一是辅助诊断、第二是帮助了解肿瘤的生物学行为(恶性程度)、第三是指导靶向治疗、第四是评估耐药原因。
(4)如何治疗胃肠间质瘤?
首先需要确诊,确诊依赖于病理诊断。
其次需要明确分期,间质瘤分为局限期(原发,单病灶)和广泛期(复发或者同时合并转移),不同分期采取的治疗策略不同。局限期主要的治疗手段是手术治疗。局限期间质瘤的治疗目标是临床治愈,而手术目前仍是间质瘤唯一的治愈手段。
在此强调,首次手术非常重要。通过规范的手术治疗,可以治愈约60-70%的初发单病灶的局限期间质瘤。而术后病理提示存在中高度复发风险的间质瘤患者,可以通过有效的术后靶向治疗降低复发风险。
广泛期患者的治疗目标是延长生存,提高生活质量。研究显示,随着靶向治疗的出现,广泛期间质瘤的平均生存时间已经超过5年;23%以上的患者能够存活10年以上。对于广泛期的病人,主要的治疗手段是靶向药物治疗,其属于全身治疗,是广泛期患者治疗的基础和根本。
对于GIST患者,针对特定基因突变类型选择合适的靶向药物能够体现精准治疗。结合疾病状态和患者身体条件,在多学科团队的参与下,在靶向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其他如手术、介入消融、放疗等局部治疗手段,确实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增加病人获益。
(5)什么是胃肠间质瘤的靶向治疗?
超过80%的胃肠间质瘤都存在KIT或PDGFRA基因突变,小分子靶向药物,例如伊马替尼,舒尼替尼等,通过定向作用在上述的基因表达的异常蛋白,锚定了受体的激酶域,阻断了生长信号的传递,会导致肿瘤细胞的凋亡。靶向治疗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晚期胃肠间质瘤的治疗模式,显著延长了患者的平均生存期。就伊马替尼或者阿伐替尼(针对PDGFRA外显子18突变)一线治疗为例,总体的治疗有效率可高达90%,大部分患者在服药后肿瘤会缩小,相关症状也会得到改善。
靶向药物也有着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肿瘤耐药。部分患者治疗有效一年后会陆续出现耐药的现象,后线靶向治疗有效率相对逐步下降,维持的时间也会递减。但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和药物研发的进展,新型靶向药陆续出现,有望克服耐药的发生。

图1.胃巨大胃肠间质瘤(切除前)

图2.小肠原发的胃肠间质瘤

图3.小肠间质瘤合并多发腹腔转移肿瘤
本文是张信华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