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胡茂荣 三甲
胡茂荣 主任医师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心身医学科

熟悉又陌生的进食障碍—贪食症

273人已读

小C今天找了个借口不加班,其实心里是在盘算晚上吃什么,想到吃就心跳加快,让她止不住的兴奋。她先吃个水果垫底,然后喝1000毫升左右的水。对她而言,通常什么便宜吃什么,并不在乎吃什么,能吃就行,以最快的速度塞进喉咙里,把肚子填饱。然后是主食,吃一份面一份米饭,有时候吃包子和米线,两包泡面,酱香饼,凉皮,等等。吃完撑的恶心,小C以最快的速度把食物吐出来。再喝水,再吐。小C不会让食物在胃里停留太久,因为她害怕吸收了会涨体重。这个过程只能让小C短暂的满足。当食物离开她的身体,等着她的又是新一轮对食欲欲望的挣扎。

这种怪异的的行为是一种心理性疾病—贪食症

什么是贪食症?

神经性贪食症(Bulimia Nervosa,BN)是指难以克制的进食以及进食之后以后悔为特征的一种进食障碍,其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和不可抗拒的摄食欲望及暴食行为,病人有担心发胖的恐惧心理,常采取引吐、导泻、禁食等方法以消除暴食引起的发胖。

暴食情境通常表现为经常在独处或闲暇、沮丧和愤怒的情况下,对食物上瘾,从而在少于正常进食时间和频率下产生暴食行为,摄入比大多数人在同一时期、同样场合所能摄入的数量多很多的食物直到自己感到腹胀难受,才会停止暴食的行为,暴食后即使心情得到了短暂的舒缓,内心得到了暂时的满足,但之后又会利用包括自我催吐、使用泻药、利尿剂等药物、节食或过度剧烈运动等不当方式来清除刚才吃进去的食物,以得到心理上的安慰并达到防止体重增加的目的。

贪食症与一般的暴食行为

贪食症与一般的暴食行为并不相同,一般的暴食行为只是一下吃很多食物,但并不会排空肠胃内的食物。而贪食症患者在吃下量食物后,会利用催吐、吃泻药等方法将食物排出,这会让贪食症患者体重一般正常或者较轻。

贪食症的症状

1、以反复发作性暴食和强烈控制体重的愿望为特征,发生次数平均每周至少二次,持续 3 个月以上。

2.贪食症与暴食症者相比,往往十分消瘦,那是因为他们会因不能节制的暴食而深感苦恼和痛苦,进食后紧接着的自我催吐,大剂量药物导泻,过度增加运动量等把吃下的食物从体内清除出来以消除暴食可能的发胖

3.有强烈的体像障碍,过分重视自己的体形,总是感到不满意,具有担心发胖的恐惧心理

4.贪食症者往往对自尊、自己的名声或竞争成败高度关注而焦虑。

患上贪食症之后往往继发出现抑郁,抑郁也许是对贪食症的情绪反应。体重稍有一点点增加就会引起强烈的恐慌焦虑及抑郁。

贪食症的成因

1.生物因素

在暴食发作时,并不是只靠自制力便能控制大量进食。暴食和催吐是一种成瘾行为,会增加多巴胺的分泌,使上瘾者感到开心及兴奋。在特定环境中,易感个体反复暴露于成瘾物质(食物)可以持久改变大脑细胞和回路。

2. 社会文化因素

媒体通常将女人和瘦联系起来,面对频繁的信息轰炸,一些人将自尊感和体重联系起来,如果自己很瘦,他们就会认为自己在其他方面是成功的,于是,在面对压力时,他们习惯于通过采用不恰当的方式减少压力,试图通过控制体重来达到控制整个人生的目的。

3.亲密关系

如果父母出现某些难以解决的冲突,其子女可能会在潜意识里认为自己有责任帮助解决家庭问题,他们会利用贪食症转移家庭成员的注意力。家庭成员之间的界限过于模糊也是贪食症的致病因素之一,过分干涉会导致无存在感和无价值感,过分冷漠会使子女感觉孤立无援。

4.个体心理因素

研究表明,神经性贪食症患者的个体心理特点包括低自尊、抑郁、焦虑、完美主义等。除此之外,应激性事件越多的患者,神经性贪食症的风险越大,如双亲离异、亲人死亡、失恋等。

最后,贪食症暴食之后的引吐、导泻,长此以往将引起一系列严重后果,诸如因反复呕吐导致的唾液腺肿大,牙龈腐蚀,电解质紊乱,心律不齐。贪食症患者还因害怕体重增长,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抑郁、内疚的状态,精神备受折磨。因此,当发现贪食症症状后应及时寻求精神心理科医生的帮助来确认是否患病。(杨浩宇,胡茂荣)

[1]周文颖.贪食症的诊断、成因和治疗[J].大众心理学,2018(01):43-44.

[2]刘勇,陈健芷,姜梦.神经性贪食症的心理干预[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21(03):467-470+489.

胡茂荣
胡茂荣 主任医师
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心身医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