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延祖_好大夫在线
微信扫码

微信扫码关注医生

有问题随时问

收藏收藏

医学科普

也谈群体免疫

发表者:胡延祖 人已读

一、被误解的群体免疫概念:特指某种抗疫模式,即:对疫情不加控制,放任自留,完全通过自然感染,使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就是人们常说的“躺平”。“躺平”一词挺别有用心的,因为真的“躺平”了,就谈不上什么抗疫模式了。


二、真正的群体免疫概念:包括六方面内容。

1、随机混合的人群。

2、通过疫苗接种或自然感染。

3、在一定时间内。

4、对原始毒株或变异毒株。

5、产生保护性抗体。

6、抗体达到阈值后产生保护性效果。表现为

①使RO<1。

②使易感个体免于感染。

③使群体免于爆发性流行。


RO(病毒基本传播指数)包含以下四层内容。

1、自然情况下(无外力介入 )。

2、新发感染者(不是复发病人)。

3、在易感人群中(不是接种疫苗人群)。

4、该病能够传染多少人的平均数。

比如,新冠病毒的原始毒株,RO为2.5,即:一个病人,能传播2.5个病人。后来的德尔塔毒株,RO为5。再后来的奥密克戎毒株,RO为10。


真正的RO值,要在疫情结束后,通过实际数据才能计算出来。传染病流行过程中的RO值,只是粗略评估的数值。


RO>1→传染病流行。

RO=1→传染病可控。

RO<1→传染病渐少。


理论上,出现免疫力的人群达到50%就有保护作用,这意味着,在你的前面,至少有一个人可以为你当子弹了,但实际上,疫苗的有效性并不是百分之百,也就是说,冲在你前面的人并不十分勇敢,可能吓的趴下了。以疫苗的保护率为67%计算,免疫人群至少要达到75%(0.67×0.75=50%),才会出现群体免疫效果,这还不是最大效果。所以,钟南山建议:我国的疫苗接种率要达到83%(0.83×0.67=55%),这实际上仍是最低要求。所以,最先提出群体免疫抗疫模式的英国人认为:要有60%的人自然感染了新冠病毒后,才会出现群体免疫的效果,但这样做涉及到一个无法回避的伦理问题-病死率。除了病死率之外,还有一些不确定的因素,比如所产生的保护性抗体水平随着时间的下降,尤其是病毒的变异导致病毒的传染性增强及对机体免疫力的突破,都会影响群体免疫的水平。这就是国外一波又一波疫情反复出现的原因。


群体免疫阈值=1-1/RO。

RO为2.5时,阈值为60%。

RO为5.0时,阈值为80%。

RO为10时,阈值为90%。


说到这你就看明白了吧?针对传染性极强的奥密克戎毒株,就算是疫苗的有效性在90%的情况下,也要14亿人口都打上疫苗才能够形成群体免疫。显然,只靠疫苗是不够的(尤其是病毒已经出现了免疫逃逸的疫苗),还必须同时使用其他的防疫手段来降低RO,比如宅(家)、戴(口罩)洗(手)、离(2米距离、不聚餐、不聚集)、通(风)、消(楼道、电梯、门把手消毒)、清(零)。当然,动态清零不等于封城,不等于全民核酸,更不等于天天核酸。

本文欢迎转发,不必本人授权。

本文是胡延祖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收藏
举报
×
分享到微信
打开微信“扫一扫”,即可分享该文章

发表于:2022-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