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垂体,大学问,甚至会影响性功能障碍
当您在医院就诊的时候,医生开了一套性激素六项检查,结果回报,发现泌乳素(PRL)高了;医生说怀疑垂体瘤; “垂体”这个名词可能对很多人来说都十分抽象,即使许多有垂体疾病的患者,到医院就诊时经过医生的专业评估诊断明确后,面对“垂体XX”的诊断时,仍然是满脑子的疑惑:什么是垂体?在哪个部位?又有何作用呢?接下来本文将对其逐一进行介绍,慢慢揭开垂体神秘的面纱。
一.垂体的位置在哪里?
垂体位于颅内,借漏斗与下丘脑相连,形状近似卵圆形。成年人垂体大小约为1×1.5×0.5厘米,重约0.5-0.6克,约一粒黄豆大小,女性怀孕期间其体积可稍微增大些。

垂体是什么?是会下垂的东西吗?还别说,长得还真像它的名字,有点下垂,就像科幻电影里的雷神之锤一样。

垂体虽然体积小,在全身所有器官中,垂体位高权重,官至“丞相”。垂体日理万机,是人体内最复杂的内分泌腺体,负责指挥全身许多器官的运转。它产生多种叫做“激素”的化学物质作为指令,并将其释放入血,通过血液循环到达下游靶点。这些“下属们”接收到指令后便开始工作,维持身体的正常运转。它的“下属”众多,包括甲状腺、肾上腺、卵巢、睾丸、骨骼与软组织等。既然身为“丞相”,那么一定要“派重兵”保护。垂体位于大脑底部、鼻部后方,借漏斗与下丘脑相连,坐落于蝶骨体上面的垂体窝内,外包坚韧的硬脑膜。可谓层层把守,坚不可破。

二.垂体可分泌哪些激素?
垂体可分为垂体前叶(腺垂体)和垂体后叶(神经垂体)两部分,各部分均有重要任务。‘腺垂体’是加工厂,由许多不同的细胞组成,如TSH细胞、ACTH细胞、GH细胞、PRL细胞、Gn细胞等,分别制造7种激素(见下图蓝字),就像医院,不同科室各司其职。通过这些激素,促生长发育,并调控其他内分泌腺的活动(如甲状腺、肾上腺、性腺...)。

垂体前叶,分泌这么多激素,都有什么作用呢?
①泌乳素(PRL):促进乳房发育成熟和乳汁分泌;
②生长激素(GH):促进生长发育,帮助蛋白质合成及骨骼生长;
③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主要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合成和释放;
④促甲状腺激素(TSH):促进甲状腺激素合成和释放;
⑤卵泡刺激素(FSH):在男性中,FSH可以作用于睾丸的生精小管,促进其发育、成熟及精子的产生。在女性中,FSH可以促进卵巢的卵泡发育和成熟;
⑥黄体生成素(LH):在男性中,LH对睾丸间质细胞具有营养作用,并可刺激睾酮的释放。在女性中,LH与FSH共同作用促进卵泡成熟,帮助女性分泌雌激素及排卵。
⑦黑色素细胞刺激素(MSH):控制黑色素细胞,促进黑色素合成。

‘神经垂体’是仓库,垂体后叶(神经垂体)本身不会产生激素,而是作为仓库起着贮存的作用。由下丘脑产生的抗利尿激素和催产素,会被运送到神经垂体贮存起来,当身体需要时就释放到血液中。看了以上这些介绍,相信大家都会对垂体的功能有所了解,别看垂体体积小,发挥的作用却很大。
三.垂体功能受到哪些调节?
垂体分为腺垂体和神经垂体两部分。腺垂体激素的分泌,既受到下丘脑的调控,也受到外周靶腺激素的反馈调节。下丘脑可合成多种调节垂体功能的物质,有些起到促进腺垂体激素分泌的作用,有些则会抑制腺垂体激素的分泌。下丘脑与腺垂体之间存在着一套特殊的血管运输系统,称为垂体门脉系统。下丘脑合成的这些可调节腺垂体功能的物质,就是经过垂体门脉系统运输到腺垂体的。
垂体如此神通广大,居万人之上,可毕竟在一人之下。它要接受下丘脑的领导,不可“为所欲为”。此外,身为“丞相”,体察“民情”必不可少。它要接受靶器官的反馈,随时感知体内激素变化,从而根据实际情况调节激素水平,下达正确指令。靶腺是指接受腺垂体激素调控的腺体,比如甲状腺、性腺、肾上腺等。它们本身受到腺垂体激素的调控,同时它们所分泌的激素反过来对于下丘脑调节性物质的分泌及腺垂体激素的分泌都有反馈作用。比如,当靶腺激素的血液浓度升高时,就会向下丘脑和垂体传达抑制信号:“我分泌的激素已经够多了,不用再督促我分泌激素了”,于是下丘脑和垂体便会根据信号作出调整,使相应的促进靶腺激素释放的物质分泌减少,进而使靶腺激素的血液浓度稳定在一个合适的水平。
神经垂体作为一个仓库,主要贮存及释放抗利尿激素和催产素。其中,抗利尿激素的释放主要受到血浆渗透压和循环血量的影响。比如,当血浆渗透压升高时,相当于血液被浓缩,例如大量出汗、腹泻等造成的水分丢失,此时对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加强,可使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多,引起尿量减少,从而保住体内的水分。而当大量饮水时,血浆渗透压降低,相当于血液被稀释,对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减弱,则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水的排出量增多,也就是喝水利尿的现象了。循环血量可以通过刺激体内的容量感受器,影响抗利尿激素的释放。当循环血量过多时,对容量感受器的刺激增强,会引起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产生利尿的作用来排出多余的水分,使循环血量恢复正常。反之,当循环血量减少,比如大量失血时,对容量感受器的刺激减弱,引起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多,起到保水的作用,以恢复循环血量。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可以影响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和释放。比如当疼痛、情绪紧张时,抗利尿激素释放会增多,进而引起尿量减少。

催产素的释放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妊娠晚期时子宫、子宫颈和阴道的一些变化,哺乳时婴儿吸乳头的刺激,均能促进催产素的释放。而一些情绪例如焦虑、恐惧、疼痛则会抑制催产素的释放。
四.垂体相关的常见疾病有哪些?
垂体位于大脑的颅底部,像一个灯泡一样,挂在蝶鞍内。垂体柄就像一根连在灯泡上的电线,和大脑相连接。大脑和下丘脑,通过这根细细的“电线”,调节垂体的作用。如果因为外伤或者肿瘤压迫电线,使得下丘脑和大脑的信号不能传递到垂体,那么就会出现内分泌功能减退和尿崩症,表现为怕冷、容易感冒、尿量增多等。 垂体的疾病主要包括外伤、炎症和肿瘤。

垂体虽小,相关疾病种类却不少,这里简要介绍一下。垂体疾病中最常见的是垂体腺瘤。绝大部分垂体腺瘤都是良性的。此外,根据腺瘤细胞是否产生激素,垂体腺瘤又可分为功能性垂体腺瘤和无功能性垂体腺瘤两大类。功能性垂体腺瘤又可进一步根据肿瘤细胞产生的激素种类不同,分为泌乳素腺瘤,生长激素腺瘤,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等。垂体腺瘤中最常见的类型是泌乳素腺瘤,患者可出现闭经-泌乳综合征,特征性表现为闭经、溢乳和不孕不育等;生长激素腺瘤在儿童时期会导致巨人症,特征性表现为儿童期过度生长,身材高大,食欲亢进,但到晚期体力则会日渐衰弱,生长激素腺瘤在成人中会引起肢端肥大症,特征性表现为手脚增宽增大、皮肤粗糙油腻、嘴唇变厚、声音低沉、睡眠打鼾、血压和血糖升高、心功能下降、骨关节疼痛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腺瘤,会引起库欣综合征,特征性表现为满月脸、水牛背、向心性肥胖、痤疮、紫纹、高血压、继发性糖尿病和骨质疏松等。除此之外,还存在混合型垂体腺瘤,表现为两种及以上靶腺的功能异常。
五.垂体瘤与男性性功能障碍

垂体瘤与男性性功能障碍到底有多少关系?垂体瘤是颅内较为常见的良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0-20%。随着磁共振检查的普及,近年来其检出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在其复杂的临床表现中,勃起功能障碍、性欲下降等男性性功能障碍症状是许多垂体瘤患者所共有的突出表现之一。虽然在男性性功能障碍的病因中垂体瘤仅占1%~5%,但是在男性垂体瘤患者中性功能障碍的发病率却高达80%,甚至可能是垂体瘤的早期或首发症状之一。因此,垂体瘤与男性性功能障碍的关系越也来越受到男科医生的关注和重视。
垂体瘤导致男性性功能障碍的机制尚不明确,被大多学者所认同的主要原因包括:1.垂体肿瘤压迫正常垂体,从而直接导致垂体性腺轴功能减退,性腺功能低下;2.功能性垂体瘤产生过量激素,从而导致性腺轴受负反馈抑制,例如泌乳素型垂体瘤引起的高泌乳素血症,库欣病引起的高皮质醇状态以及促甲状腺激素引起的中枢性甲亢,都可反作用于性腺轴,抑制睾酮分泌,最终导致患者出现性功能减退;3.除了以上机制外,还有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影响,部分患者在得知患有垂体瘤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等,容易形成焦虑-男性性功能障碍的恶性循环。
当男同胞出现勃起功能障碍、性欲低下和射精量及精子数目减少等症状时,如果没有明确病因,或者久治不愈,一定不要忽视垂体瘤的可能,需行垂体增强磁共振以排除。如果确诊为垂体瘤,一定要及时开展治疗。
本文是陈善闻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