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识别自闭症?如何进行早期家庭干预?
1. 什么是自闭症?自闭症很罕见吗?
自闭症又称为孤独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临床表现为与年龄或发育水平不相符的社会交往和交流障碍、狭窄兴趣和重复刻板行为。自闭症患儿常伴有感知觉、认知和情绪等异常。自闭症并非罕见病。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包括了典型的孤独症、阿斯伯格综合征、未分类的广泛性发育障碍。近二十年来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ASD患病率均出现上升趋势,美国疾控中心最新数据显示,全美的患病率已经达到1/44,我国目前统计的患病率约在1%左右。
2. 如何判断孩子是否得了自闭症?如:小朋友喜欢一个人玩,不喜欢讲话;喜欢转圈圈、把玩具排成一排是自闭症吗?
自闭症的核心症状是社会交往障碍,同时伴有狭窄兴趣和重复刻板行为,症状在儿童早期即初现端倪,很多孩子可能表现出能力的倒退,喜欢一个人独自玩耍,不合群。自闭症在2-3岁即可明确诊断。由于该病的预后与干预早晚有很大的关系,因此鼓励家庭和社区参与早期识别和筛查。自闭症可以通过“五不”行为来早期识别。
1) 不(少)看:患儿与他人的眼神交流少,更多的关注物品而非人。
2) 不(少)应:幼儿对父母的呼唤声充耳不闻,叫名没有反应或反应不敏感。与他人共同关注某一个物体的机会少,模仿他人的行为较少。
3) 不(少)指:即缺乏恰当的肢体动作,12月龄还不会用手指着物品表达到需求或分享兴趣。不会主动再见,不会点头表示需要、摇头表示拒绝。
4) 不(少)语:多数患儿存在语言发育落后。开口晚,即使已经开口说单词,语言也往往缺乏意义和指向。
5) 不当:行为不当是指由于存在感知觉异常,患儿常常兴趣狭窄,如过度关注物品的细节,而影响其发展功能性或假扮性游戏的能力。孤独症患儿常常刻板的重复转动汽车轮子,或将小汽车排成一排,旋转物品并持续注视,或持续嗅闻物品等,影响对玩具正常的功能性使用。语言不当是指机械性的模仿和重复他人的语言,语言表达没有意义和指向,他人难以听懂,以至于难以用于交流,无法维持与他人的正常对话。
3. 关于自闭症的误区有哪些?
1) 有些家长在孩子确诊自闭症后,会认为是由于自己对孩子关心不够造成的。其实,自闭症的发病是遗传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家长无需过度自责。为了预防自闭症,建议家长高质量的陪伴孩子,多跟孩子玩一些亲子游戏,游戏中增加互动和交流,尽量避免让孩子一个人过多的观看手机电视、使用点读笔等。
2) 有些自闭症孩子会发展出一些超常技能,而被人们误认为是天才。其实并不是每个自闭症孩子都会成为天才,之所以发展出超常技能,我们又称为“孤岛”才能,一方面是患儿在脑发育方面的不平衡,另一方面患儿对某样活动有狭窄的兴趣,将注意力局限于这个方面,训练出超常的技能。而这些超常技能通常与机械记忆、操作等有关系。我们不能因此而忽视对ASD的干预,但同时也需要认识孩子的超常技能,学会发挥孩子的优势,很可能成为孩子将来职业发展的方向。
4. 孩子得了自闭症,家长该怎么办?
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和康复手段的进步,自闭症不再被认为是不可治愈的疾病。自闭症干预必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预后取决于认知水平、干预早晚以及强度。家长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坚定康复的信心。
1)在治疗之初,家长一定要科学认识自闭症,首先搞清楚“自闭症”不等同于“不讲话”,干预目标重在发展社会交往技能,而非开口讲话。因此,感知觉信息加工能力,前语言(即非言语沟通)能力,包括眼神交流、共同关注、表情、手势和肢体语言等,学习情绪的理解和表达,比教开口讲话还要重要。
2)了解儿童早期发展规律,包括感知觉、情绪、社交和语言。只有遵循孩子发展规律的干预策略,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定期评估和了解孩子的能力发展水平。能力的培养就像爬台阶,我们需要了解孩子目前在哪里,才能知道下一步往哪儿走。在专业医生指导下,顺应孩子的能力,制定合适的干预目标和计划,为孩子提供支架式的帮助,循序渐进的发展社交技能。
4)在医生指导下将自闭症的干预融入家庭,这样才能实现高强度的治疗。
5)社交优先,要从孩子感兴趣的玩具或活动入手,跟随孩子的兴趣,及时作出适当的回应,这是开启亲子交流的关键。要善于发现孩子的进步,及时反馈并欣赏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这是家庭干预的基础。
6)语言训练要注意功能性使用的重要性,因此要在生活场景中教讲话,重点在于了解单词和句子的意思和使用的环境,同时注重在双向交流中进行巩固。电视和点读笔则不符合语言习得的条件和正常规律。
5. 自闭症的家庭康复小贴士 (具体可参考 家庭中如何促进孩子的语言交流? ——语言发育迟缓的家庭干预)
1)“养中学,玩中学”,重视在日常养育和游戏过程中培养社交动机、发展社交技能。除了机构的康复训练,家长要重视日常养育和亲子游戏的重要性。日常养育中,家长应采用回应性照顾,有助于培养前语言能力,包括眼神交流、共同关注、表情、手势和肢体语言等。亲子游戏,尤其是想象性、假扮性游戏(“过家家”),有助于模拟真实的社交场景。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性别,选择孩子喜欢的玩具,来玩社交游戏。游戏过程中应引导孩子用非言语(肢体动作)或言语信号表达需求,发展共同关注、模仿、分享兴趣等社交技能。父母跟孩子之间更容易建立依恋关系,建议居家通过亲子游戏学会必要的互动交流技巧,再泛化到与同伴或他人的交往中。游戏过程中应赋予变化,从而改变患儿的刻板行为,培养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2)社会交往和沟通交流需要两个人互动,家长要学会等待孩子发起互动信号,并及时反馈。自闭症患儿重者对人不感兴趣,轻者缺乏社交技巧,应注重培养社交动机。家长应发挥“脚手架”的作用,顺应孩子的能力,引导孩子来发起非言语和言语互动,切勿过多的包办替代。社交犹如打乒乓球,一定是一来一回的。家长既要接的住孩子发出的球(及时反馈),也要学会等待孩子发球(发起互动)。这是一个示范的过程,孩子通过模仿才能够学会表达需求和维持互动。如应示范给孩子用手指示意、点头摇头等表达需求,当孩子发出任何需求信号(用手指或者“嗯嗯嗯”)时,家长均应及时应答和反馈。游戏互动中家长应跟随孩子的兴趣,关注和模仿孩子的行为,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关注,从而激发他互动的兴趣。经常翻译、描述和评论孩子的行为,及时做出肢体语言和口头语言的反馈,引导孩子跟家长进一步的互动。
本文是张媛媛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