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欣欣
主治医师
上海长征医院
眼科
翼状胬肉
730人已读
1.成因
目前认为翼状胬肉的发生是遗传和环境的共同结果。其中,暴露于太阳射线b型紫外线(UVB),是发生翼状胬肉最重要的环境因素。农村地区、户外活动较多或者户外工作者,以及紫外线较强地区的人群易患翼状胬肉。
2.发生发展
睑裂斑是角膜两侧球结膜结缔组织的弹性纤维退变而形成的淡黄色三角形斑块,是眼部长期暴露于紫外线所发生的改变,部分学者认为睑裂斑是原发性翼状胬肉的先兆。

睑裂斑
3.症状体征
翼状胬肉大部分生长在鼻侧结膜,分为稳定期和活动期,稳定期(下图左)胬肉偏黄白色,除了偶有异物感及影响外观外,通常生长缓慢,长期变化不大,没有特别的症状。
活动期(下图右)胬肉颜色发红,局部充血,此时常见的症状是眼部异物感、砂砾感、干眼、眼红,胬肉生长速度较稳定期快。

稳定期与活动期
当胬肉较大,攀爬在角膜上,会引起角膜散光增大,部分患者出现眼球活动受限,当胬肉生长至瞳孔区,将引起视力下降。
4.处理
胬肉较小,处于稳定期时,对外观要求不高的患者可以观察为主,日常出门记得带帽子和墨镜阻挡紫外线。
胬肉充血发红处于活动期时,需要用低浓度激素滴眼液缓解症状,控制炎症。常用药物有:0.1%氟米龙。翼状胬肉活动期所致的泪液动力学异常可引起混合性干眼,患者可补充人工泪液改善症状。
当胬肉个头较大引起更多的症状及体征,或者患者对外观要求较高,可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多种多样,需根据不同情况给予选择。
本文是陈欣欣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