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刘玉宁 三甲
刘玉宁 主任医师
东直门医院 肾病内分泌科

肾脏病从肝论治思路与方法

993人已读

刘玉宁教授从“肾脏病从肝论治思路与方法”在《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著名专家论坛发表

刘玉宁教授在文中强调肾脏病是由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肾,导致肾之功能失常及实质损害。其临床表现多以水肿、蛋白尿、血尿以及代谢废物潴留为特点。中医认为其病机关键在于肾之藏精、泄浊和主水功能失常。其病位虽本于肾,又与肺、脾、肝、三焦、膀胱等密切相关。其中肝和肾乙癸同源,在生理上协调互济,病理上相互影响,故肝之体、用正常与否关乎肾脏病的发生、发展、预后、转归等全过程, 因此,从肝论治肾脏病成为其临床上不可忽视的治疗方法。

1.肝之生理与肾病从肝论治

1.1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疏散宣泄的功能。肝的疏泄正常,则气机调畅,从而脏腑经络之气升降出入各得其常。

1.2肝主升发,以气(阳)为用:肝为风木之脏,其气以升发畅达为和顺。《谦斋医学讲稿》云:“正常的肝气和肝阳是使肝脏升发和条畅的一种能力,故称肝用。”肝用升发有度,则有助于肺之宣降、脾之升清和肾之开阖功能的正常发挥。此外,肝之气逆阳亢,易于化火生风,风火上冲脑络;或肝火炽盛,既伤肝体之阴,又耗肾中之水,以致肝肾阴虚,水亏火旺,化风上旋,皆可导致肝风内动证候。

1.3肝主藏血 精血互化:肝主藏血,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肝藏血功能障碍,可影响血液之归藏,致使血外溢而为出血,肾之络血失摄则见血尿。肝血亏虚,肝体失养,则木枯枝摇,从而出现眩晕欲仆,肢麻,抽搐等证。

1.4肝脉绕阴器 调控二阴:足厥阴肝经下起足大指丛毛之际,向上交出太阴之后,循下肢内侧上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至少腹。其中阴器有排泄尿液之功。肾开窍于二阴,二阴的开阖启闭关乎于肾,而肝之经脉绕阴器,其经气之盛衰、通滞与前后二阴开阖的调控亦密切相关,前阴之排尿异常须从肝论治。

2.肝之病理与肾病从肝论治

2.1疏泄失常:其证候多表现为疏泄不及和疏泄太过两大方面。由于肝以血为体,以气为用,故疏泄失常之最初是以气分病变为主,日久常可波及血分。

2.1.1疏泄不及:多因肾脏病日久不愈导致情志不畅或外感内生之湿热邪气阻滞气机,使肝气郁结,木失条达,从而导致疏泄不及。临床表现为以抑郁寡欢、意志消沉、胸胁苦满、脘痞纳呆、尿少浮肿或尿多浊沫之气分证候为主。病久则气滞及血,导致肝脉瘀阻而胁痛如刺;肾络不畅而血尿和蛋白尿加重。

2.1.2疏泄太过:多因暴怒伤肝,肝之气机失和,横窜上逆而为患。临床表现以胀、闭、痛、窜、逆为特点,其病变多在两胁及少腹之肝分野处出现早且明显,由此上及胸膺巅顶,下及前阴等处。

2.2升发失度:其临床证候多表现为升发太过和升发不及两方面,与肝气和肝阳之有余和不足相关。前者多表现为升发太过,后者则为升发不足。

2.2.1升发太过:是由罹患肾病而情志抑郁,郁久化火,或暴怒气逆,引动肝火,由于肝火上炎而出现面赤目红、耳鸣闷胀等症。

2.2.2升发不及:主要是肝气、肝阳不足,从而累及肝用,使肝气升发不及。多见于久患肾病,气虚阳弱,肝阳失于肾阳温煦,或久病情志失畅,肝气消索,或药用寒凉,损伤肝气或肝阳。临床证候以肝寒木郁为特点。

2.3藏血失职:其临床以肝血亏虚与肝不摄血为特点。

2.3.1肝血亏虚:多见于肾病日久,正虚邪恋,热毒内蕴,耗损肝血肾阴,或蛋白久漏不止,肾精亏虚,精不化血,以及慢肾衰,溺毒内聚,呆胃滞脾,中焦不能生化营血。

2.3.2肝不摄血:是以肝不摄血,血失归藏而外溢,从而出现咯血、呕血,大便下血和尿血等症。

2.4肝经湿热:感受湿热之邪,或恣食辛辣厚味,或恣饮酒醴,或郁怒伤肝,木郁土壅和暴怒伤肝,木逆土溃,皆可化热生湿,或生湿化热,从而酿生湿热。

3.从肝论治肾病的常用方法

3.1疏肝法:即疏理肝气法。

肾病初期邪在气分时,临床常用柴胡、香附、郁金、青皮等疏肝理气解郁之品,常用方剂如柴胡疏肝散、金铃子散和逍遥散等。并可配合其它理气诸药,如以桔梗、杏仁宣降肺气,升麻、葛根升提脾气,乌药、小茴疏利肾气等,调三脏之气机,以行其宣降、升散、化气行水之功。久病由气至血,因郁致瘀,波及血分时,常致肝、肾络脉瘀滞,临床常配伍旋复花、当归、川芎、桃仁、红花等药以活血化瘀,甚者可用水蛭、虻虫、鳖甲、土元等虫类药以直走络道,疏逐肝肾络中瘀滞。

此外,肝主生发敷布阳和之气,启迪宣畅诸脏生生之阳。疏肝法可增强补气温阳类中药的功效,临床可小剂量选用荆芥、羌活、防风等辛散温通之风类疏肝药。少阳胆附于肝,与肝互为表里,疏肝法亦当疏利少阳和三焦,对胆与三焦水火郁滞,枢机不利之水肿、湿热淋证有较好疗效,柴苓汤为其代表方。

3.2柔肝法 柔肝又称养肝,是补益肝血,滋养肝阴的方法,用于治疗肾脏病之肝血亏虚或肝阴不足,肝用失常的病证。常用药物如当归、白芍、阿胶、何首乌等。常用方剂如一贯煎、四物汤、芍药甘草汤等。由于肝肾同源,精血互化,故在使用柔肝法时,要注意滋养肾阴,药用生地、熟地、女贞子、旱莲草、山萸肉、枸杞等,俾水能涵木,精能化血。

3.3泻肝法:即清泻肝火法,主要用于肝之疏泄或升发太过,以致肝气上逆,肝火炽盛以及肝经湿热等诸证。常用黄芩、栀子、夏枯草、龙胆草、芦荟等。常用方剂如龙胆泻肝汤、当归芦荟丸、泻青丸等。同时,临床上使用泻肝法中要兼顾疏散肝气,尤当选用薄荷、桑叶、菊花、连翘等既能疏肝又能清肝的药物。使用泄肝药要注意养血柔肝,常用药物如当归、白芍、生地、阿胶之类。使用泄肝法要伍以活血化瘀,以肝火炽盛,最易炼血为瘀,从而形成肾病之瘀热相搏于肾络的证候,治疗可选用丹皮、赤芍、水牛角等既能凉血,又能化瘀之品。使用泄肝法亦当配合疏肝和脾,以郁怒伤肝,木郁土壅,或暴怒伤肝,木逆土溃,从而导致木火土湿交相济恶下注伤肾。

3.4平肝法:即平肝潜阳法,主要针对肾病肝阳上亢、生风动血之证。常用羚羊角、丹皮、菊花、钩藤、石决明、白蒺藜等,常用方剂有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等。临床上使用平肝法要兼顾以下几方面,一是养肝以涵肝阳,肝体有赖肾水滋养,若肾阴不足,则肝阳易亢,肝火易动。故要配以滋补肝肾阴血之药物,以肝肾同滋。二是柔肝以缓肝急,多用甘味药,取“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之意,配以酸味药敛肝,用于肝气失疏、气机上逆之证。三是疏肝以理肝用,使肝气条达而无抑郁,自无横窜上逆之弊;四是泻肝以绝肝火,使肝火得清,则无火动生风之虞。五是摄肝以镇肝逆,使肝气得敛,则无气升无制之患。

3.5摄肝法:即摄纳收敛法,有凉摄和温摄之异。凉摄法适用于阴虚肝旺,浮阳上扰而见眩晕肢颤、目赤耳鸣等。临床上可选用鳖甲、龟板、生牡蛎、生龙骨、乌梅等收摄浮阳,镇肝熄风。温摄法适用于肝气不足,肝血失摄,症见吐血、衄血和二便下血,临床上可选用黄芪、山茱萸、五味子等摄纳血液,归藏于肝。

3.6暖肝法:即暖肝散寒法,用于治疗肝寒木郁,肝气失升,津液、精微不能升散布达,以致水湿内聚,精微下泄而出现水肿和蛋白尿等证。临床上常选用暖肝散寒行气的药物如吴茱萸、小茴香、荔枝核、橘核等。常用的方剂如暖肝煎、橘核丸等。由于寒易滞气,在选用暖肝法时,尤当伍以乌药、香附、桂枝等辛散温通之行气药物。寒易凝血,亦应配合川芎、三棱、莪术等辛通温化之活血化瘀药。寒易伤阳,还当配伍附子、肉桂温阳之品。

刘玉宁
刘玉宁 主任医师
东直门医院 肾病内分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