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声音】一种具有特殊蛛网膜憩室结构的骶管囊肿新亚型
近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孙建军、杨军教授团队在《World Neurosurgery》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Arachnoidal Diverticula of Sacral Extradural Meningeal Cyst: A Novel Definition and Case Series”,该研究旨在阐明一种具有特殊蛛网膜憩室结构的骶管囊肿,探索了骶管囊肿潜在的发生机制,并对手术方式的选择进行描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马千权医师为第一作者,杨军教授、孙建军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骶管囊肿(Sacral cysts,SCs)传统意义上分为Tarlov囊肿和硬脊膜憩室两种亚型,然而其发病机制尚存在争议。经典的Tarlov囊肿为内含马尾神经根的骶管硬脊膜囊肿,而硬脊膜憩室囊肿内往往不含神经根。据统计,SCs在成年人群中的患病率约为13.8%,且女性患者多见。大部分患者无症状,偶然发现囊肿的存在。约10-20%患者出现与局部压迫或神经根刺激有关的临床症状,如腰背部、下肢、会阴区的疼痛及感觉异常、大小便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等。
SCs的发病机制存在争议。创伤、局部炎症、出血等危险因素均可能诱发囊肿。同时,先天性因素或同样参与了囊肿的形成。根据作者的经验,对于Tarlov囊肿推荐使用神经根袖重建术,对于不含神经根的硬脊膜憩室囊肿,推荐采用囊颈缝扎术。许多外科医生尝试通过经皮纤维蛋白胶栓塞或CT引导下抽吸术,然而上述方法不能恢复神经根的生理和解剖结构,同时可能会损伤神经根从而导致严重的症状。
作者在骶管囊肿的显微手术中,观察到少量的SCs表现出不同于经典硬脊膜憩室囊肿的影像特点和解剖特征,此部分囊肿不含神经根,往往可在术前MRI图像发现与蛛网膜信号类似的憩室样结构,镜下可进一步证实此结构实际为硬脊膜末端的蛛网膜疝出、嵌顿于囊颈处。该蛛网膜结构连通硬膜下腔与囊肿,脑脊液可经由此结构从硬膜下腔流入囊肿内。作者将这种非典型的SCs定义为蛛网膜憩室囊肿,并认为该蛛网膜结构促进脑脊液流出,从而参与骶管囊肿的发生、发展。
研究团队对该类蛛网膜憩室囊肿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及随访观察。所有患者均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包括会阴区感觉异常(77.8%,7/9)、下肢无力(55.6%,5/9)、排便、排尿障碍(55.6%,5/9)等。术前MRI发现,这些囊肿通常体积较大,内不含神经根,T2像可见囊颈处存在明显的“暗点”或“斑块样”信号改变,此类改变在术中被证实为蛛网膜憩室。所有患者均行传统囊颈缝扎术,封闭蛛网膜憩室瘘口,阻断脑脊液流出道。术后MRI检查显示囊肿切除满意,术后长期随访发现,大多数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症状缓解或消失,囊肿无明显复发征象。

图1 术前MRI重建。囊腔内未见神经根;T2像明显的“暗点”(红色箭头),提示脑脊液漏部位,术中正式为蛛网膜憩室(黑色箭头)。图A中蓝色箭头表示骨性结构。病例1:A、B,病例2:C、D,病例3:E、F。

图2 该图为骶尾部蛛网膜憩室囊肿(红色箭头)的解剖特征。这类SCs通常大而单一,且无神经根通过。蛛网膜结构从脊髓囊突出至囊肿颈部,脑脊液从蛛网膜复合体分泌到囊腔,这是SCs形成和生长的原因。紫色箭头为典型的Tarlov囊肿,绿色箭头为脑膜憩室囊肿。

详情请参阅原文:
Ma Q, Wu C, Zhang J, et al. Arachnoidal Diverticula of Sacral Extradural Meningeal Cyst: A Novel Definition and Case Series [published online ahead of print, 2022 Mar 17]. World Neurosurg. 2022;S1878-8750(22)00343-6. doi:10.1016/j.wneu.2022.03.052 [PMID: 35307586]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