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警惕外耳道癌
是的,您没有听错~耳朵会得癌症!尤其是外耳道癌,是发生于外耳道的恶性肿瘤,一个肿瘤界名副其实的“小胖子”。“小”在于其发病率低,约为头颈部肿瘤的 0.2%,其年发病率约为1/100000[1],不仅容易被大众忽视,而且根据文献报道,即便是耳鼻咽喉专业的医师,其一生的职业生涯中有可能仅诊断为数不多的几例外耳道癌患者[2]。“胖”在于外耳道癌家族庞大,包括鳞状上皮癌、腺样囊性癌、耵聍腺癌、黏液上皮癌等。
下面跟随我们的脚步来了解这个耳科的“小胖子”吧。
外耳道癌,好发于50-60岁,女性多于男性。病因不明,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与反复的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外耳道破溃反复感染有一定的关系[3]。
早期因肿瘤局限于外耳道,症状不明显,主要表现为耳痛、听力下降、耳流脓和耳堵塞等非特异性症状,容易被误认为是外耳道炎或者中耳炎。当考虑为外耳道炎的病例经一个疗程规范的抗感染治疗后,病情无好转者,且外耳道可见肉芽新生物,应高度怀疑外耳道癌的可能性[4]。但不同类型的外耳道癌有不同的特点,比如鳞状细胞癌在外耳道深部可见肉芽状新生物,腺样囊性癌多原发于外耳道软骨部,可见表面光滑的新生物不易诊断,需要活检证实。晚期,由于肿瘤的侵袭性,肿瘤侵犯不同的部位表现出相对应的症状,例如侵犯面神经,可出现面神经麻痹的症状;侵犯内耳,表现出患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值得注意的是,腺样囊性癌患者在患病后的5-10年,部分可出现肺转移的可能[5]。
晚期外耳道癌的预后较差,5年生存率仅为50%-60%[6]。但早期干预,可让患者得到有效治愈。可惧的是当肿瘤发展到晚期,侵犯到重要的血管和神经,会丧失手术机会。
当我们发现外耳道流出血性分泌物,且有耳部疼痛,并发现外耳道有肉芽状新生物时,应及早行新生物活检,病理诊断是确诊的金标准。同时行颞骨高分辨率CT和颞骨MRI增强检查,判断肿瘤的位置和范围。颞骨高分辨率CT可以评估外耳道骨壁、乳突、内耳和面神经骨管等区域骨性结构的破坏情况,颞骨MRI增强可以较清晰显示对周围软组织的侵犯情况,尤其是颈内动、静脉和乙状窦等。
对于外耳道癌,我们希望早期发现,主张主动积极治疗。目前早期(T1或T2)外耳道癌采取肿瘤完全切除(外耳道完整切除)+腮腺浅叶切除的手术方式,晚期(T3或T4)外耳道癌采取肿瘤完全切除(外耳道完整切除)+腮腺切除+上颈部淋巴结清扫的手术方式,但具体手术方式要结合患者病变的范围,每个患者都不相同,个性化规范化治疗很重要,对于阳性切缘或者出现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常规建议术后放疗,就腺样囊性癌而言,目前没有足够证据表明质子重离子治疗比常规放疗更有效。
外耳道癌虽罕见,但发生了,就威胁到我们的生命安全,有意识的了解和认识,有助于我们早期就医,早期诊断,为我们自己保驾护航~
孔德弟供稿 王云峰审校修改
[1]
Breau RL, Gardner EK, Dornhoffer JL. Cancer of the external auditory canal and temporal bone. Curr Oncol Rep. 2002;4(1):76-80.
[2] Gidley PW. Managing malignancies of the external auditory canal. Expert Rev Anticancer Ther. 2009;9(9):1277-1282.
[3] Marioni G, Martini A, Favaretto N, et al. Temporal bone carcinoma: a first glance beyond the conventional 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prognostic factors. Eur Arch Otorhinolaryngol. 2016;273(10):2903-2910.
[4] 戴春富. 外耳道癌诊断和治疗思考.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21; 012(0z1), 443-446.
[5] Perzin KH, Gullane P, Conley J.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involving the external auditory canal. A clinicopathologic study of 16 cases. Cancer. 1982;50(12):2873-2883.
[6] Chi FL, Gu FM, Dai CF, Chen B, Li HW. Survival outcomes in surgical treatment of 72 cases of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temporal bone. Otol Neurotol. 2011;32(4):665-669.

本文是王云峰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