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图标 网站导航
搜索

打开好大夫在线App
快速获得医生回复

张维宇 三甲
张维宇 主治医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泌尿外科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多囊肾(ARPKD)

1037人已读

一、流行病学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多囊肾(Autosomal recessive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RPKD)又称婴儿型多囊肾(Infant type polycystic kidney),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在人类患者中表现出广泛的肾脏和肝脏疾病,并可导致围生期死亡,发病率为1:(20000~40000)多发于新生儿期和婴儿期,约50%的病例可于产前诊断,但也有少数病例可在儿童期,甚至是成年期才发病。30%~50%的患儿在围生期就因为疾病导致羊水过少、肺发育不良等而死亡。

二、病因

ARPKD是由多囊肾/多囊肝病变基因1(polvevstic kidney and henatic disease1,PKHD1)突变导致,该基因是该病目前所知的最主要的致病基因。PKHD1位干人染色体6p12、目前已经报道了至少300种 PKHD1突变,其中包括错义突变、无义突变、插入或缺失(移码)突变以及剪接位点突变。但最新研究表明ARPKD不是同质性疾病,DZIP1L作为第二个基因参与其发病。

三、病理生理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多囊肾的病理改变主要是肾小管囊肿形成,主要发生在集合管,最终导致终末期肾病,肾脏的总体外观显示集合管的囊性扩张,囊肿的长轴垂直于结缔组织囊,集合管之间可以看到正常的球状物。

四、诊断

1、临床表现

在同一个家系中,不同患者的临床表现及预后比较接近。ARPKD患者在新生儿期或产前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与肾脏或肺发育不全相关的症状,主要包括侧腹部的显著包块和不同程度的呼吸窘迫。该类患者常伴发有高血压和尿路感染。通常在幼儿期即可诊断,约50%的患者会出现肾功能下降,10%~29%的患者出现终末期肾功能衰竭,30%~43%的患者发生尿路感染。

ARPKD的原发性肝病常被称为先天性肝纤维化且常有胆道疾病和门静脉高压症的并发症。低钠血症在 ARPKD中很常见。据报道发病率为6%~26%。23%-30%ARPKD患者在新生儿期死于呼吸功能不全或肺部感染。随着透析和肾脏或肝脏移植的应用,其10年生存率已经提高到82%。

2、辅助检查

ARPKD的典型超声表现为增大的、强回声的肾脏,但需注意与其他的肾脏囊性疾病相鉴别,如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ADPKD)、肾小球囊性肾病(GCKD)、多房性肾囊肿(MCK)、多囊性肾发育不良(MCDK)等肾脏囊性疾病相鉴别。

目前还可通过连锁基因分析(如果这个家庭先前已经有1个患病的孩子)和直接检测PKHD1基因的突变来诊断ARPKD。但是由于PKHD1基因的复杂性,只有60%~75%的患者能够通过基因序列测定来检测出PKHD1的突变。

肝脏或肾脏的活组织检查很少用于诊断,通常在诊断不明确时才应用。

3、诊断标准

具有典型超声表现的同时具有以下一个或多个条件:①父母双方都没有肾脏囊肿;②兄弟姐妹中有患病者;③父母为近亲结婚;④有肝纤维化的临床、实验室或病理学证据。父母没有肾脏囊肿(如父母<30岁,祖父母应没有肾脏囊肿)是区分新生儿期ADPKD和ARPKD的主要依据。

五、治疗

1、内科治疗

没有特效药物能治愈囊肿本身,仅是治疗ARPKD的并发症,如高血压、慢性肾病、与肝脏相关的并发症等。治疗高血压首选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但不推荐两药联合应用。对于慢性肾病主要是监测和治疗代谢紊乱,保证营养摄人和正常的生长发育。晚期肾衰竭需行肾脏替代疗法。与肝脏相关的并发症包括先天性肝纤维化所引起的肝脾肿大、肝内胆管扩张(Caroli病)、反流性胆管炎和门静脉高压。应主动监测有无与门脉高压相关的并发症。

2、外科治疗

不推荐对于原发病进行手术治疗。对于体积大、造成呼吸困难和严重营养不耐受的多囊肾,可行单侧或双侧肾脏切除术以改善症状。因门静脉高压导致的巨脾、脾功能亢进,可根据情况行脾切除改善患儿生活质量。因进行性肾衰竭和肝纤维化,晚期需行肝肾移植治疗。

本文为转载文章,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张维宇
张维宇 主治医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泌尿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