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红斑痣激光治疗多次后,改用光动力治疗还会有效吗?

鲜红斑痣是一种先天性毛细血管畸形疾病,在新生儿中的发病率为3~5‰,约有70%~80%的PWS病灶位于面颈部,不仅影响患者的容貌,而且会对患者的心理造成很大的不良影响,患者治疗需求极为迫切。
在应用光动力治疗鲜红斑痣之前,脉冲染料激光(PDL)被认为是治疗鲜红斑痣的金标准。
01.
什么是激光治疗抵抗?
多数鲜红斑痣患者最初对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反应良好,但后期可能达到反应平台,最终对进一步的脉冲染料激光治疗无反应,这种现象称为“激光治疗抵抗”。研究表明,约14%~40%的鲜红斑痣患者激光治疗后会出现“ 激光治疗抵抗”。
02.
激光治疗抵抗的八大因素
引起“ 激光治疗抵抗”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1、患者的年龄:鲜红斑痣最初常表现为粉红色、红色的平坦斑块,形状不规则,随着年龄增长,病灶颜色逐渐加深变为紫色,并增厚甚至形成结节。研究统计约65%的鲜红斑痣患者在50岁左右时皮疹出现肥厚和/或畸形,病理检查提示随年龄增长,血管直径也会从细变粗。所以鲜红斑痣建议尽早干预治疗,早治疗疗效好且治疗相对较容易。
研究表明年龄>1岁的鲜红斑痣患儿较小于1岁的患儿出现“ 激光治疗抵抗”的几率大。临床研究数据:激光疗效与年龄的关系
激光治疗的最佳年龄段为0-1岁,基愈18.2%,显效12.1%,有效63.6%;2-10岁,基愈概率显著下降,仅不到10%,大于10岁,基愈率极低;30岁以上的患者,超过一半的患者治疗无效。
2、鲜红斑痣的面积:部分患者皮疹面积较大,研究表明皮疹面积>40cm2的患者较面积小者易出现“ 激光治疗抵抗”,且激光器的治疗光斑较小,对于皮疹面积大的患者治疗易出现皮疹消退欠均匀。
3、鲜红斑痣发生的部位:组织学血管特征表明,面中部鲜红斑痣的血管较面侧部血管位置深且直径大。脉冲染料激光治疗面侧部鲜红斑痣比面中部疗效更好,面侧部较中部出现“ 激光治疗抵抗”的几率大。
4、鲜红斑痣的皮损厚度:明显增厚或结节增生的皮疹治疗较为困难和顽固。
5、鲜红斑痣的血管深度:激光治疗作用的深度在真皮的浅中层,如果鲜红斑痣皮疹的血管深度>400μm,激光治疗效果欠佳,会出现“ 激光治疗抵抗”。
6、鲜红斑痣的血管直径:鲜红斑痣皮疹的血管直径小于20μm,会由于热量产生不足导致激光光凝失败,以及腔内靶发色团较少,也会出现“ PDL抵抗”。
7、治疗次数:研究表明,激光治疗次数>5次,如果继续治疗无效,即表明为“ 激光治疗抵抗”,建议换用光动力治疗。
03.
光动力是什么?
自20世纪90年代起,血管靶向光动力疗法(PDT)已开始用于鲜红斑痣的治疗,并取得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临床数据研究表明:总体疗效分析结果显示疗效非常显著且安全性高,尤其对于之前治疗手段难以改善的增厚型、面中部和毛发部位的皮损、激光治疗后出现“ 激光治疗抵抗”的患者同样显示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同时,光动力治疗鲜红斑痣的光斑面积较大,为10*10cm2,对于大面积的患者治疗,皮疹消退的更为均匀。
提倡:鲜红斑痣 早发现 早确诊 早治疗 年龄小治愈率较高
本文是甘立强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