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颅骨修补材料如何选择?
关于颅骨修补的问题,除了手术时机的选择,材料的选择也非常重要,现在就临床上经常使用的几种材料说明如下:
1;硅橡胶
多为复合甲基乙烯基硅橡胶夹针织涤纶网,经高温高压硫化处理后成型,是一种非金属颅骨修补材料,容易裁剪固定,隔热绝缘性好,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成形后外观满意,可透过影像学扫描检查,且价格低廉。但由于硅橡胶较厚,质地软,强度欠佳,术中修补边缘不平整、移位上翘,且不易固定,在缝合时容易撕裂,术后不良反应较多,且随着时间推移容易老化变形,对于儿童生长发育不利。近年来多有报道采用硅橡胶进行缺损颅骨修补存在不同程度的术后皮下积液、排异反应、颅内感染、修复术后外观仍有不足、容易松动等不良反应,故已逐渐较少单独运用。目前多用于口腔颌面外科组织修复如乳硅橡胶义耳、义齿、颞颌关节,骨关节炎关节软骨损伤修复等。
2;自体骨瓣
自体骨瓣来源于自身供体,保持正常的弧度和厚度,大部分能达到解剖学修复,修补后骨性愈合,外观良好,保持正常颅骨的生理功能,吸收变形少,且骨细胞保持活性[,骨细胞、血管具有潜在的再生能力,后期有利于生长发育;其次手术操作简便,具有良好的塑形性,原位修补再植后,保留在皮肌瓣上骨膜、周围正常骨及头皮结缔组织化生进行的转导诱导成骨作用,能促进新生骨再生;另外自体骨瓣无免疫抗原性,在保存良好的条件下多不引起自身排斥反应。运用自体颅骨修复,不仅避免人工材料高昂修复材料费,同时避免异物感对患者产生的精神压力。
自体骨的储存方式可能对术后骨质吸收发生率产生不同程度影响,股部皮下、腹壁瓣的使用需要在术后3月内骨瓣骨质吸收前取出修补,延后取出可见骨瓣变小,影响美观且塑形后容易出现局部松动。体外保存包括乙醇、蜂蜜浸泡,煮沸法,辐射、冰冻法等,目前认为超低温保存最为适宜。
然而头部创伤的破损组织可能已有潜在的污染,进行冰冻骨瓣的保存后进行修补从而增加感染的机会,超低温也只是延长离体骨瓣的氧化时间,随着放置时间延长,回植后骨质吸收率逐渐增加,植入机体后周围毛细血管无法生长,局部微循环血供差,可能也是术后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尚无明确的离体骨瓣冰冻保存时间,患者病情及康复情况也需同时考虑,因此不适合时间较长的颅骨缺损患者修补。
3;钛网
钛合金以其良好的组织生物相容性、高强度的坚韧性,较低的感染率成为目前临床运用较广泛的颅骨修复材料,有利于后期肉芽组织贯穿生长固定。且不影响CT、MRI及脑电图扫描检查,干扰因素较小。目前常用的包括二维、三维钛网,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钛网。对于额部、颞顶部等缺损部位较小的颅骨修补,以及枕顶部等对于美观要求较低部位的缺损,经过简单的塑形裁剪,二维钛网完全可以达到完美的修补效果;对于颧突、眼眶上缘等形状不规则、凹凸曲度变化大的部位,普通二维钛网容易出现对比健侧外形差异大、钛网翘边、皮下积液等并发症,严重时钛网外露。而三维钛网保留了二维钛网的优良特性,结合计算机辅助技术高度还原了缺损颅骨三维解剖立体形态,术中直接覆盖骨窗边缘,少量钛钉即可牢靠固定,塑形满意较高,同时显著缩短全麻时间。三维组在手术平均用时、螺钉平均使用数量和塑形满意度方面优于二维组,同时三维组住院平均费用明显高于二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还有菱形钛网,其强度及可塑性介于二维、三维之间,适宜手工塑形,利于组织的附着,但是清洗较困难,裁剪后会形成锐利的边缘,可能刺激软组织引起顽固性疼痛。
颞肌外钛网颅骨修补术式简单,减少了术中损伤,有利于保护局部侧支循环,但术后仍影响咬合功能,且钛板外感染风险增加。此外,颞肌下颅骨修补术能恢复颌面部正常解剖结构,但由于损伤较大,术中出血较多,同时破坏了刚刚建立起来的局部侧支循环,不利于脑功能的恢复。钛合金材料存在导电性、导热性,术后对电磁波干扰和外界温差不能控制,有报道称患者在使用手机会有不适感。目前仍有众多钛网研究,希望将来研究出理想的钛合金材料用于颅骨修补。
4;聚醚醚酮(PEEK)材料
聚醚醚酮是2013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andDrugAdministration,FDA)批准上市的新兴骨移植修补材料,为一种人工合成的芳香族以酮链相连接半水晶样多聚体。初期用于脊柱、髋骨手术,由于其生物机械性能与皮质骨相似,尤其对伴眶周、颧骨颧弓和部分上颌骨等不规整骨缺损,聚醚醚酮植入体能获得极佳的外形修复效果;其次还可用微型钛板、钛钉将聚醚醚酮与周围残留骨边缘进行坚强固定连接;另外聚醚醚酮能耐受肿瘤手术后的放疗,同时无不良反应产生。
但是,聚醚醚酮植入材料的个体化设计和加工费用较高,再加上运输成本,目前还未列入医保范围,大部分患者难以承受,并且聚醚醚酮的远期疗效未知,需要继续观察。
根据以上情况,个性化慎重选择符合每个患者实际的材料是比较重要的。
本文是徐伟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