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分类和临床表现
何为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这是一种先天性、病因尚不明确,进展缓慢的自限性良性骨纤维组织疾病,主要表现为正常骨组织被纤维-骨结缔组织所替代,是颅颌面整形外科中常见的疾病之一。有学者报道骨纤维异常增生症的人群发病率为1:30000,占骨肿瘤发病率的2.5%、非恶性骨肿瘤发病率的7%、恶变的2%~3%。这类疾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病因学研究上主要有基因突变学说、细胞因子学说、骨发育异常学说以及局部外伤学说四种。此类疾病好发于青少年时期,成年后逐渐稳定,其中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颅颌面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分类和临床表现
按颅颌面骨纤维异常增殖发生病变的范围,可分为单骨型和多骨型。前者主要表现为单个骨块受累,病变比较局限,后者表现为颅面部多个骨骼受到累及,病变范围广泛。
该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局部病灶的骨膨隆、增大、双侧面部不对称伴各种面部畸形等,一般无疼痛等不适。面骨的异常膨隆生长会造成各种畸变的面型,病灶累及眼眶更可造成复视、视野缺损、突眼、眼眶移位等不良病症,甚至影响视力,造成失明;累及气道可引起较为严重的呼吸困难,低氧血症,影响发音等;累及牙槽骨,会造成咬合紊乱、牙列不齐等向颅内生长严重的亦可以引起颅内增高,剧烈头痛等。
颅颌面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治疗
术前检查:除了常规头颅CT平扫外,还需完善眼科学检查,如视力、视野、视觉、视神经诱发电位以及五官科和神经外科的相关检查。
颅颌面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外科治疗方法主要分为两种:
1、病变骨骼局部切削塑形术
考虑到此类疾病多为良性发病,且根治性手术切除风险较大、易导致面容美观度受损,因此在特定情况下可考虑保守性治疗方案,即切除局部病灶以达到健患侧对称。此方案适用于病变比较广泛,或病变累及重要结构无法根治性切除者,病变骨骼局部切削打磨,参照健侧进行塑形,进而达到改善面部外形的目的。该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方法比较安全,不需要植骨,缺点是治疗不彻底,为姑息性保守治疗,术后有复发的可能,一旦复发,可再次施行切削术。
有时单纯切削塑形尚不能达到理想的美容效果,需要和其他技术联合应用。
(1)和轮廓美容技术的联合。如发生在眶颧上颌部位的面中份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在行眶颧部切削、眼眶扩大以矫正局部突出,眼球突出的同时,为避免面中部宽度矫正不足,可同时采用患侧颧骨截骨降低术矫正侧面突出。
(2)和正颌外科技术的结合。上颌或下颌骨纤维异常增生症,有时可造成面部的偏斜和咬合面的倾斜,在行病变切削的同时,采用正颌外科技术行上下颌骨截骨,调整咬合平面,必要时加颏部截骨矫正颏部偏斜,可明显提高术后的整体效果。
在施行病变局部切削术时,计算机导航技术的应用,大幅减少以往治疗过程中的可视化局限问题,对于那些难以暴露观察的病变骨可进行间接可视化模拟。同时,手术中可即时与术前设计方案进行比对,自检偏差,极大提高了手术的精确度,避免损伤重要的神经血管,尤其是颅底、眼球后深部病变的切除,增加面部对称性。
2、病变根治性切除,同时采用自体骨或骨生物代用品进行修复重建
随着外科技术的提高以及相关技术的改进,该方法目前已逐渐为多数学者接受,明显地提高了手术效果与患者满意度。对于单骨型、局限的非重要功能部位(非颅底部位)的早期病变,可采用此方法进行彻底地切除,同时采用下列方法予以修复重建:
(1)自体骨修复游离移植。根据缺损的大小及形态,可采用自体颅骨外板、髂骨、下颌骨外板等,经塑形后游离移植修复病变切除后的骨缺损,重建颅面部的形态。
(2)吻合血管的骨瓣移植。对严重变形扭曲且无法保留功能的上、下牙槽骨畸形,可将畸形的牙骨段阶段性切除,采用吻合血管的游离腓骨瓣或髂骨瓣修复骨缺损,重建颌骨的连续性,二期在移植的骨瓣上行种植牙修复,恢复咬合功能。
(3)生物材料修复。根据拟切除病变的部位,术前采集三维ct数据,并预制个性化修复体,病变切除后,将预制的修复材料置入,可大大提高修复的精准性。
上述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治疗比较彻底,不易复发,在一些特殊部位,效果优于传统的切削术。缺点是手术相对复杂,对手术医生及医院条件设备有较高的要求。
这类病症主要以手术为主,鉴于本症状临床进展缓慢,对病变较小或无症状者,可暂时不手术,但应密切观察。病变发展较快,伴有明显畸形和功能障碍者,应视为手术指征。若无任何影响,可待病情发展稳定,成年后再做治疗。由于每个人患病的部位、受累骨骼的数量不同、畸形的程度不同、个人的身体状况和要求不同,治疗的方法选择亦不相同。对于多骨性患者的治疗非常复杂,从诊断到术前设计、手术模拟、手术施行都有着“高标准,严要求”,术中必须要精确控制截骨量,而发达的计算机导航技术切实提高了手术精确性、安全性、对称性,这是现代医学的力量,也是广大患者的福音。
本文是韦敏版权所有,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本文仅供健康科普使用,不能做为诊断、治疗的依据,请谨慎参阅
评论